毋庸置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付出是难以估量的。适当的愧疚可以成为孩子前行的动力;过度的愧疚,则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愧疚可以,但别让它成为你变好的阻碍
愧疚可以被划分为“健康的愧疚”与“不健康的愧疚”两种。
如果某人因为我们的行为受到伤害,并且愧疚能够使我们积极做出改变,补偿对方、关心对方,这就属于健康的愧疚。比如,我们因为工作繁忙忘记了母亲的生日,导致她闷闷不乐。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受到了情感上的伤害,我们需要补送祝福,再进行其他弥补,这种因犯错而产生的愧疚便是健康的。
而不健康的愧疚,往往是我们自我惩罚的手段。就像前文中的宇浩,母亲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宇浩偶尔吃一次大餐导致的,这时候的愧疚只会让宇浩徒增压力。
在所有的关系中,只有亲子关系指向分离。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小,父母应当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我和认识自我。
然而,这种精神上的分离,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父母需要面对的一次“精神断奶”。如果孩子不能时刻看到自己、认同自己,那么父母本身该如何存在?总是让孩子产生不健康的愧疚的父母,自我分化水平往往是较低的。他们制造了一条隐形的脐带,用愧疚做养料,把远在天边的孩子,从心理上拴在了身边。
他们是矛盾的,一边希望孩子越来越好,一边又害怕孩子过得太好,走上了一条与自己不一样甚至更好的道路。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背叛。
让子女愧疚,是一种隐形的控制方式,也是父母寻求子女关注的一种方式。我们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欢“叫苦”,其实很简单,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可能只是我们在奔赴属于自己的前程时,也时常转身,看一看他们。
课题分离,远离不健康的愧疚
当发现自己被那头名为“愧疚感”的巨兽追逐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过一个很经典的“课题分离”概念,他主张将关系中的问题划分为“我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
父母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愧疚感,在这个过程中,哪部分是属于我们的课题呢?我们无须为“父母生活俭朴”负责,也无须为他们难过,因为这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由我们造成的,这部分就是父母的课题,需要归还给他们。而因他们引发的愧疚感,使我们不敢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敢尝试新鲜事物,整个人被愧疚影响,活得毫不自在,这部分才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也许是时候直视那头名为“愧疚感”的巨兽了,别让愧疚感把我们困在父母的人生中。我们完全可以大步向前,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真正需要诚实面对的,是自己的感受。在面对愧疚时,我们要学会将父母的课题还给父母,将自己的课题留给自己,这样才能摆脱那头名为“愧疚感”的巨兽的追逐,获得真正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