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
2081
《大地》(赛珍珠)读后感
第一次读《大地》这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在差不多2010年左右,具体哪年已经记不清楚了!由于时间有点久了,大部分内容我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只依稀记得写的是一百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而且作者是个美国人,名字叫做赛珍珠,她在我的老家镇江市生活了很多年。
因为新冠疫情的关系,我已经五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所以今年全家都回我老家过春节。大年初三要去镇江给三舅拜年,我就想顺便带着女儿(小学三年级)到镇江的景点逛逛,首先想到的就是“赛珍珠纪念馆”!
逛了纪念馆,对赛珍珠的个人生平事迹又更加清晰了。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刚出生几个月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随着她的父母漂洋过海从美国来到了中国,生活在镇江,度过了她的儿童、少年时期,前前后后在镇江生活了18年。(难怪当时我看她的小说里描写的很多生活细节那么亲切,跟我们一模一样。)1919年—1935年,她在当时南京的金陵大学写成了长篇小说《大地》——这部小说荣获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赛珍珠离开中国回到美国生活,大体算来,她的一生差不多整整一半岁月是在中国度过的,她一生一直关注着、支持着、描写着中国,直到去世,她的墓碑上只有她亲手书写的“赛珍珠”三个隽秀的篆体汉字。
参观过赛珍珠纪念馆,我又萌发了重新阅读《大地》的冲动,于是下载了一部电子版,趁着春节的空余时间读了起来,因为这部长篇小说估计有七八十万字,所以花了我不少空闲时间,今天终于全部看完了。
2082
掩卷反思,我惊叹于赛珍珠整部作品处处对生活细节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她写到王龙在冬日清晨麦田里看小麦叶尖的露珠;她写到王龙老婆抱着第一个儿子,回原来她当丫头时的大户人家时孩子的着装打扮;她写到王龙丧事时候的种种安排;她随处写到的各种家庭场景的家居布置,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掩卷反思,我惊叹于赛珍珠整部作品中对人物切入的精准、对当时时代脉搏的把握。《大地》从王龙这个第一主人公切入、展开,王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生活在一百几十年前的中国农村,中国一直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士农工商”之说古已有之,农业、农民对于中国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广袤的土地上,小说选择从农民出发、土地出发,非常自然而然,也贴切反映了中国那时最大的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由此第一主人公延展开来,赛珍珠在整部小说里通过描写王龙以及他的儿子辈与孙子辈的点点滴滴、家长里短、生存奋斗等等,暗示了中国一百多年前整个社会的发展脉搏和风云际会!
掩卷反思,我惊叹于赛珍珠对人性的深刻揭示。王龙叔叔一家的泼皮无赖,王龙前两个儿子及妯娌之间的各种嫌弃,王虎杀死土匪“豹子”收下他遗孀后却惨遭背叛后的愤怒,王源第一个牵手对象“革命党”姑娘的因爱生恨,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特别是王龙对他傻子女儿的安排,我记得特别深刻,王龙对小妾梨花交代说“…我很清楚,我死后,没有人会不怕麻烦地给她喂饭,在雨天和冬天里把她领到屋里来,在夏天里领她去晒太阳。…”后来的发展与王龙预计的差不多,虽然傻子女儿有哥哥弟弟,但正如王龙说的,他们中没有一个人会完全认真地照顾这个傻子女儿的,然而王龙的小妾梨花却完成了她对王龙的诺言,一直照顾着这个傻子女儿,最后傻子女儿死的时候,梨花说了句非常值得深思的话——她平静地自语道:“死神治了她的病,使她变聪明了,她现在跟我们一样了。”
2083
掩卷反思,我惊叹于赛珍珠对东西文化及宗教的描写对比。赛珍珠在《大地》中经常描写到中国的土地庙、佛堂,也描写到谁谁是虔诚信佛的,但当王龙一直供奉的土地庙也不能保佑他们风调雨顺,遭受大灾的时候,王龙也会对土地庙里的佛像发脾气。这些中国宗教方面的相关描写,和赛珍珠在小说中通过王源在美国读书时候、与他最交好的老师一家对于基督教的详细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王源在美国老师家里,老师夫妻一直劝他信奉基督教,然而老师的女儿却鼓励支持他不要信奉基督教,因为赛珍珠本人的父亲就是一个传教士,所以小说在写到宗教方面很多细致的情节方面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赛珍珠本人的相关经验。
当然如此大部头的小说,匆匆阅读完,无法详细地写出感想的方方面面,只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过最有意思的地方,我觉得可能是——如果不告诉一个中国读者这部小说的作者,我估计大概率是不会想到作者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人。小说文字优美、情节真实,很难想象会是一位美国人写的。我不知道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作品中,有没有一个作者是A国人站在C国人的立场上来描写C国,而没有什么违和感,还如此情真意切呢!?大概除了赛珍珠,可能不会有别人了吧!
后来的历史起起伏伏、一言难尽。新中国成立后,赛珍珠再也没有机会重回中国,她在美国也经历了许多不愉快,也算是两头(政府)不讨好吧!我以为赛珍珠既是个实实在在的镇江人,也是个美国人,我相信她灵魂深处肯定是热爱中国的,倘若不爱中国如何能写出如此多关于中国的作品?倘若不爱中国如何能百年之后的墓碑上只有三个中国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