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20/49天】2024年1月20日
【今日读书】高考试题分析2021
【作者】高考试题分析2021
【用时】30分
(2020•全国Ⅱ卷,1-2)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 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 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 风俗习惯改变 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试题情境]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类生产活动、社会现象,都蕴含着地理原理。将身边的地理引入试题,是培养考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激发考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对地理学应用价值的认知。本组题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分析地名与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关系。试题考查考生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影响”的理解程度,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通过考查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名来由”,凸显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向考生展示了地域文化衍生的发展脉络,体现了考查的创新性。
[必备知识]
本组题考查生态脆弱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灵魂,高考地理试题离不开人地关系,正所谓“见地及人”。考生还应该具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正确的认知。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考生需要透过“地名”看到地理环境变迁的本质。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获取到图示区域“85%以上村石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波地带,目前生态环境脆弱,气侯较干早。毛乌素沙地边缘植被稀少,一棵大树就能成为一个重要地标,进而成为某个村庄的名字。黄土高原上的“塬、梁、峁”等地貌名称也能成为某些村庄的地名。考生需要准有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进而明确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分別是水文、地致、植被。从图中还可以读出河流地城分布差异大、地势起伏大的特点。
[学科素养]
区城认知:该区城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波地带,气候较为干早,植被少,聚落多沿河分布,生态环境脆弱。考生对该区城有准确认知,才能理解随着时间推移乙地区地名中“河”“泊““湾”等出现比例很高却没有河流的原因。参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看,地名与自然地理要素(山川地貌)以及地理方住的关系,体现了人类文化(社会生活)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也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变迁。从时空综合的有度看,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但乙地区现在已经没有了河流,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时间演变。
[核心价值]
人地协调观:本组题通过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波地带的传统地名,考查当地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巧妙地体现了人地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
[解题思路]
第1题,河流属于自然环境五要素的水文要素;该地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梁、塬、峁是黃土高原典型的地貌形态,因此梁属于地貌要素;柳树属于植被要素。故A 项正确。
第2题,材料显示,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甲、乙两地的地名中“河”“沟”“湾”出现的比例高,说明两地在特定时期河流众多;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分布有众多的河流,但是乙地河流稀少,说明和特定时期相比,乙地现在河流变少,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故D项正确。风俗习惯、土地利用结构、人口迁徙等因素不会使当地河流的数量减少,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1.A 2.D
[失分剖析]
本组题难度较小。第1题,考生在正确认知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大多能正确做出选择。但对于“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这句话,考生如果解读不准确,或对区域地理特征把握不准确,就会判断失误。第2题,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三个字的部首都是“氵”,都和水有关系。但如果考主没有认真读图,信息提取不全,没有注意到“乙地区现在已经没有了河流,而甲地区依然有河流分布”这一信息,或者不能正确解读地理事物的时间演变,易造成错选。
(2020•全国I卷,6-8)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 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右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 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3.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试题情境]
本组题以我国甘肃某绿洲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为载体,创设学习探究情境,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因素等知识,体现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本组题打破了绿洲与附近沙漠因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白天沙漠地表温度高、夜间绿洲地表温度高的惯性认知,让考生在“认知冲突”的新情境中进行推理分析,解决新问题,体现了考查的创新性。
[必备知识]
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源泉,而不同状況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明显的差异。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波段,属于长波辐射;地面温度越高,长波辐射越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低层大气或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本组题主要考查地表温度高低与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地表热量的收支状况与地表的热力状况等。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题目以坐标统计图的形式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从纵坐标数值看,绿洲和附近沙漠地表温度日变化的范围大致在15-40°C之间;从图中曲线看,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6时左右到15时左右均为升温过程,15 时左右到次日6时左右均为降温过程;不同时段绿洲与周边沙漠升温或降温的速率(曲线的斜率)存在差异。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明确“甘肃某绿洲”所处内陆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征,进一步认识绿洲与周边沙漠之间地表状况、热力性质差异等方面的局地区域差异。
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将影响绿洲和周边沙漠地表温度的热量收支因素,分解成热量的收入-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的支出-地面辐射所散失的热量以及地表蒸发(蒸腾)所消耗的热量等,进而思考地表温度的日变化以及夜间不同地表状況下的温度差异。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分析,并结合当地的位置和气候特征,思考不同月份(季节)气温变化的基本特点、绿洲与周边沙漠不同的地表状况对气温的影响。
[解题思路]
第1题,读图可知,0时到6时期间,绿洲和沙漢的温度曲线接近平行,说明两者的降温速率接近,C项正确;地面长波辐射的强度主要受地面温度高低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15时左右沙漠和绿洲的温差最大,因此15时左右两者的长波辐射差值最大,A项错误;傍晚,沙漠温度曲线较陡,说明沙漠的降温速率明显大于绿洲,B项错误;上午,绿洲的温度低于沙漠,故其长波辐射强度也弱于沙漠,D项错误。
第2题,白天,绿洲地表因热力差异比沙漠升温慢,温度比沙漠低,即使沙漠夜晚降温快,绿洲温度依然低于沙漠,①正确;绿洲水分充足,夜晚蒸发较多,散失热量多,使得绿洲在夜晚温度降低,②正确;绿洲空气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夜晚的降温幅度小,温度偏高,③④错误。故A项正确。
第3题,一是根据温度日变化的数值范围分析:该地位于甘肃某绿洲,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图中显示白天沙漠地表最高温度在40°C左右,夜间最低温度也在15°C左右,符合夏季地表温度的特点。二是根据绿洲与附近沙漠的地表状况和热力差异分析:绿洲水分相对充足、植被覆盖较好的季节,即夏季,白天比沙漠增温慢,夜间比沙漠蒸发(蒸腾)多,所消耗的热量多,故地表温度低。
[答案]1.C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