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几日开始辅导孩子学习,几次遇到难以继续的局面,于是「学点教育心理学」的想法突然出现。想想也是,我不知道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又怎么能做好辅导呢。往下聊。
【教育心理学VS做品牌搭业务】
我们在聊做好辅导。辅导时的家长其实要像教练一样,心理有一个完整的地图,这样就不会急躁。但是普遍情况下,家长是没有这张地图的。并且我们没有学习过有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就跟我善于吃面条,但我不是一个面点师。「吃」不难,但是做得好「吃」,难上加难。做得好吃,有特色,更难。最近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他处于刚刚上学,并且喜欢跟老师互动的阶段。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因为要回答问题,想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有时不被叫到会着急,被叫到时要把没答过的上一个问题也一并回答。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老师叫他几次后,就不叫他回答问题了。原因很明显。
所以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并且保护他这个刚刚开始学习的心。可是我没有方法。然后决定翻开书找答案。
两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一个答案给出「问题&回答」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理论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给出原理的支持。
「问题&回答」告诉我,需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告诉他一个班的孩子几十个,基于公平,每个孩子都要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还讲,要把交流分解为:语言、游戏、规则,三个方面。
语言,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说明为什么。
游戏,通过感同身受的轮流发言游戏,让孩子切身感知问题&回答怎么做。
规则,在游戏的过程中,把规则感让孩子感受到。规则会帮助游戏更加好玩。课堂上回答问题,亦如是。
天呐,如果教育孩子如此,我联想到做品牌难道就不是吗?
为什么你可以做一个品牌?因为你发现了一个你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切入点,所以你把整体服务打包为一个产品。通过品牌去告诉社会大众。但是这个告诉的过程可不是顺理成章的。用户(社会大众)不一定需要。怎么让用户认为需要,并且决定购买呢?这需要一个教育用户的过程。教育不是给别人「不需要」,而是提供「需要」。提供的东西就是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的。我们要在「要」这一点上下功夫。所以,孩子学习时的状态,就像品牌推广时营造的「情绪」。孩子开心、快乐或者有目标,才可能听进去你讲的内容。想想脱口秀大会和奇葩说的辩论。观众一笑,观点认同。所以,品牌带给受众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必须想清楚。
我做好爸妈训练营,因为我认为每个父母心里都有一个想要成为好爸妈,教育出好孩子的念头,所以好爸妈首先是一个愿景。同时,任何一个试图找寻成为好爸妈方法,看过书籍、参加过课程、亲身实践过的,都是好爸妈。这是一个事实。你能学习本身就是没有问题的,你只是想要更好。我相信每个人都在做着当下最适合的事。那么品牌推广就需要遵循类似育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用书里的目录展示一下:
一本书,1000多页,但是为了能够辅导孩子我要把它读完并且实践。
好吧,今天就说到这里。你好,我是你的朋友,捷径教练魏鹏。我们下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