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解:
如果右师是完人的话,公文轩定然不会“惊”;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是“介”的话,公文轩同样不会“惊”。右师介足,万里挑一,以至引起人的惊讶。标准不是标准的标准,而是众人的标准。右师不符合正常人、完人的标准,那他就不标准。但右师有右师自己的标准,不过他的标准不由他决定,而由天定。这就是命运。
文本提示我们在看人,甚至万物时,要首先尊重人、万物的自在自为。人可以对人、万物建构一种看法,但它从来不真,而只是一种假设。
文:
泽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解:
泽鸡觅食确不如家鸡方便,但它是自在的。文本表面赞家鸡“神虽王”,实际在唾弃它的骄狂自大。就好比人一样。人把自己“圈养”在是非言论的窝里,你一论,我一辩,看似精神活跃,实际早已落入言栓,不自由。
文: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之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解:
秦失吊聃的故事寓意人们要安时处顺,正视生死。不过这话要细细看。秦失本人如此说,自己不也进去“三号”。可见他并不反对吊唁,只是排斥过渡悲伤。过渡悲伤非但有碍养生,而且罔顾生死,会使世人更大贪生厌死。
文中“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对上文的反思。老聃之死,竟然引来不同的哭,或者老哭子,或者少哭母,或者等等。就“哭”的现实,有各种各样的哭,所谓“不蕲哭”;但又同为“哭”的行为,所谓“哭”。合在一起即是“不蕲哭而哭者”。文本由此而探问“哭”的背后不是老聃,甚至不是人,而是“死”。所以进一步强调生死之理。
死值得哭吗?请关注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