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少人会考虑去滋养他们的骨骼。人们差不多都相信,骨骼一旦形成,就会永远不变,直到(人们发现)骨骼开始垮掉,就像关节炎或骨质疏松症中的情形一样。其实,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骨骼一直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新陈代谢。骨骼是由蛋白质和胶原蛋白(一种细胞间的胶质)构成的,胶原蛋白负责集中体内的钙、磷和镁。当我们的身体不能把重金属如铅彻底排出体外的时候,甚至还会把它们贮存在骨骼中。
骨细胞分为两种组织:一种是成骨细胞,它的功能是建造新的骨骼;另一种是破骨细胞,其功能是分解并清除老化骨细胞。骨骼末端由软骨构成,它比骨骼更柔软,以便关节毫无障碍地转动。骨骼要用钙、磷和镁作为建筑材料,而吸收钙并把钙送入骨骼的能力依赖于维生素D,同时还要有微量矿物质硼的协同作用。维生素C帮助制造胶原蛋白,锌也有助于生成新的骨细胞。“强健骨骼”的营养素补充剂中,通常含有这一系列相互配合的营养素。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使许多妇女开始意识到骨骼健康的问题。这一顽疾好比一个悄无声息的盗贼,当你到50岁的时候,你的骨骼就已经被它悄悄地偷走了25%。绝经后的妇女中,骨质疏松的现象尤为普遍,这种状况增加了她们发生骨折的危险。到70岁时,女性发生骨折的比例占到1/3,男性则是1/12。
对这一现象通常的解释是:女性一旦绝经,其雌激素生成量就会变得很少,难以维持骨骼中的钙质不流失,因此往往推荐绝经后的女性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但是这种理论与事实真相相去甚远。首先,经对我们祖先的骨骼遗迹和不同民族的骨骼特点分析发现,绝经之后的女性并不一定按照“惯例”受到骨密度降低的侵害,这种情况只有在近代才成为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其次,雌激素会刺激破骨细胞的生成,对建筑新的骨骼并没有帮助,它只能阻止陈旧骨骼组织的损失。反之,黄体酮却能刺激成骨细胞的生成,它确实对建造新的骨细胞有帮助。服用天然黄体酮对增加骨密度的有效性,比服用雌激素要高4倍。
在即将绝经前的一段时间以及绝经之后,女性就停止排卵了。即便此时身体会继续产生少量的雌激素,但如果没有卵子的释放,就不会有黄体酮产生。科学家这时才醒悟过来,是雌激素的相对过量——实际上是有效黄体酮的不足造成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而不是雌激素的缺乏。
当然,这并不是骨质疏松的唯一原因。饮食方面的改变与患骨质疏松症危险的增加之间也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某些民族的人根本不会患上骨质疏松症。虽然对钙摄入量很低的人而言,多摄入一些钙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骨质疏松症与食物中钙的总含量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美洲班图部落的绝经后的女性,每天平均摄入400毫克钙,远远低于绝经后妇女的推荐水平,却没人发生骨质疏松症。与之不同的是爱斯基摩人,他们摄入大量的钙,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很高。这是为什么呢?那些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的国家和民族都有怎样的共同之处呢?答案当然不是缺乏钙,因为在骨质疏松症流行的美国和英国,牛奶的消费量是相当高的。所以,答案很可能是:高蛋白质的饮食。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成酸性的。身体无法承受血液的酸度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会用两种最主要的成碱性物质——钠和钙,来中和成酸性物质。当体内存留的钠被耗尽的时候,人体就开始动用骨骼中的钙。因此,你摄入的蛋白质越多,身体需要的钙就越多。班图族人和爱斯基摩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蛋白质摄入量不同。
高蛋白膳食导致钙缺乏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理论。大量研究都证明,大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出,膳食中蛋白质平均每升高1克,就会有1克钙从尿液中损失掉。这个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所有的动物来源蛋白质以及部分植物来源蛋白质,都含有含硫氨基酸,而含硫氨基酸会导致较高的酸负荷,并导致骨骼产生缓冲应答。也就是说,你的身体要利用钙来中和酸。然而,也有研究显示,如果你摄入了大量的蛋白质,再多的钙也不能调整由此造成的失衡。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给予受试者以蛋白质适量的膳食(每天80克蛋白质),或高蛋白膳食(每天240克蛋白质)外加1400毫克的钙。在80克蛋白质膳食组中,钙的总损失量为每天37毫克,而在高蛋白质组中,钙损失为每天137毫克。研究者总结说:“高钙膳食未必能预防可能由高蛋白膳食导致的骨损失。”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摄入95克蛋白质的组(早餐中的培根和鸡蛋便可提供55克蛋白质)可导致平均每天58毫克的钙损失,这相当于每年损失骨钙总量的2%,也就是每10年损失20%的骨钙。过多蛋白质的消极效果已经在骨质疏松症病人中得到了明确的验证。一些医学专家现在相信,长期进食高蛋白以及成酸性的膳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