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昨天开始读农民作家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今天刚刚读完《我们的裁缝店》这一节,本来想等看完再写读后感,但是按耐不住表达的欲望。
其实,读完“雪兔”的时候感觉蛮平淡的,特别喜欢;到读完“喀吾图奇怪的银行”,兴趣就开始上来了;到读完“裁缝店”,真的兴趣浓浓了。
我现在的阅读其实蛮任性的,全凭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不喜欢的,读几页就一直卡壳在那里,几天翻不动;
而遇到喜欢的,简直是爱不释手,看完一页还想看下一页;想留点惊喜,每天看一节,对书里的情节却念念不忘。
读李娟的文章,或许是因为普通人的视角更接近我的生活,更能引发我的共鸣吧。
我生活的小镇,跟她笔下的小镇很相似,除了不是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条件不同,其他的都差不多。
02
我在读《东京一年》的时候,我承认作者写得很好,视角独特、思想深刻,活动也是看更类顶尖的艺术展览。
让我在读的时候,增长了见识;但或许是与我生活相距过于遥远的原因,在读的过程里频频卡壳,有时候想到还要继续读下去,心里是有些许痛苦的。
但在读李娟文字的时候,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读起来的舒适愉悦,是一段特别快乐的时光。
这是像一本回忆录式的书籍,谈她在阿勒泰生活的点滴时光。
她笔下的小镇,她家经营的裁缝店,简直让我想起了许多自己年幼时的记忆。
她谈起的小镇里,人们朴实、礼性很重。赴宴的时候,都会送一块布料,1米长的、两米五米长的。
说是一块布被一轮一轮地送来送去,在偏远狭小的喀吾图寂静流传。
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礼仪,前些年人们赴宴的时候,也会随上布料、搪瓷盆、罐头、糖果、鸡蛋……是乡里乡亲们的情谊。
03
她笔下的裁缝店,给村民制作衣裳时量尺寸、缝制等过成,也让我想起小镇上开着的几家裁缝店。
那种窄窄的小店,大大裁剪案板、布匹、房间的墙壁上挂着做好的衣服。
我们小的时候,有点打算的人家,还会送年纪不大的女孩子去学手艺。
我的小姨去学过裁缝,我跟着她去过裁缝师傅家,院子里整齐的放着缝纫机,大家一起缝制练习,挺震撼的。
小姨学的时候练手艺,还给我缝制过小衬衣和套装,把还是小孩的我高兴坏了。
那时的裁缝店很是火热,人们都习惯去店里制作新衣服。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去裁缝店,裁缝阿姨拿着皮尺认真量尺寸,又记录的样子;然后又在摆着的布匹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花样颜色。
等待制作的那几天心里是无比期待的,到去取的时候更是心情雀跃,穿在身上要在镜子前转好几圈。
04
随着现代大机器生产的发展,流水线制作的衣服更便宜,款式更新颖,人们都习惯到商场里挑选衣物,裁缝店也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现在的裁缝们,只是在商场背后的小街道里,租间小屋或者支个小摊,主要做着修裤脚、换拉链的活。
时代发展是迅速的,许多以前红火的行业都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我们80后,真切的见证了身边的实实际际的变化。
这几年不大有机会和家族的女性长辈一起聊天,好多记忆都淡忘了,今天阅读想起许多往事来,遂记下,留下童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