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6班 刘晨希
《寡人之于国也》为《孟子·梁惠王上》中一章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段。文章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交谈,突出表现了孟子的“德政”思想。“行王道,施仁政”才能得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的本民思想中,民心的向背为一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而影响民心的的因素,从《寡人之于国也》中来看,一个核心要点便是能使人安居和乐的社会条件。
在孟子阐述“王道”时,他认为合理地发展各方面的生产,是使老百姓能“养生丧死而无憾”的重要举措,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节,不将网眼细密的渔网撒入鱼池之中,按照树木生长的季节入山伐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的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这是21世纪我国编入党章的党的指导思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开始以来的盲目发展经济,忽视环境的保护;不顾环境承载能力,追求暂时片面发展;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而使生态严重恶化后才意识到的问题。但这个看似先进“新颖”的思想,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孟子所提出,宣传。
“不违农时”:使农作物得以在一年中耕作条件最充足的时间播种,生长。顺应自然,不刻意人工的去促使农业高效,高质量的生产。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使幼小的鱼苗在池塘里得以生长,让木材能够有持续循环性的重新生长时间。这又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
这些思想在我们现代是积极推广和十分受用。但在当时乃至我国上世纪只是一味注重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专注于短期的牟利的发展观念时,这只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罢了。
远观孟子的治国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走在我们社会发展前沿的理念。所以在社会发展迅速的现代,不仅要有眼朝前方,走向未来的冲劲和勇气;也要有回顾历史,反思古人思想理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