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市一所中学里,开学第一天明明就犯错误了,在班上和同学打架。为此,明明的班主任给明明的妈妈打了电话。明明的妈妈很生气,从学校见完老师回来,就狠狠地把明明打了一顿。明明伤心不已,哭泣不止,本来在学校打架被老师判断错误而受批评的委屈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明明天天和妈妈对着干。妈妈让明明放学后早点回家,明明就偏要天不黑不回家。妈妈让明明不看电视,学习去,明明就偏不学习。妈妈生气之下又打骂了明明,明明再次和妈妈对着干,事情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明明和妈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我们再来听一个故事。
在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个家庭中,父亲是一位高级科研人员,母亲也是具备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儿子在市重点中学上高三,家庭条件很好,可最近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高考临近,同学们都忙于备考,学习相当紧张,儿子却跑到外面偷了一块比较名贵的手表,被当场抓住送到派出所。父亲从国外访问刚刚到家,听到此事异常气愤。但是,父亲终于以理智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对事情进行调查了解,对孩子进行了说服教育,他们相信孩子能改正错误,鼓励孩子积极迎考,用行动来改正错误。由于事情处理得当,孩子情绪正常,没有影响高考,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在某重点军事院校。这个孩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跌倒后又爬起来。大学毕业时,因品德良好、成绩优异,被我国驻外使馆录取,成了我国驻外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很多年之后,他深感内疚,真诚感谢学校和父母给他的帮助,决心要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告别童稚,长大成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少男少女来说,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帮助的时期。对家长来说,只有望子成龙成凤的良好愿望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心、用脑.学一点心理学。
应该说,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只不过由于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等的不同,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如果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关于青春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明明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和家长对着干的做法,似乎粗心的妈妈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妈妈对子女的教育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过分溺爱。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危害。作为妈妈,本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可事实上,不少孩子不信任家长,有话不愿对父母说,甚至闹到有家不回的地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青春期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增强、试图摆脱家长的约束和管教之外,不科学和错误的教育理念,甚至大打出手是主要原因。请大家思考一下,孩子们受到家长粗暴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平日里最信赖的人的时候,孩子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伤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就很容易把对父母的失望和被打骂的痛苦,转变成对抗的行为。想一下:谁愿意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中呢?谁愿意和一个“暴君”进行对话呢?
第二个故事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正确的。故事中的父母对孩子做到了宽容和理解,并且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会犯错误,只要你做事,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从某种角度说,孩子的成长与犯错误是分不开的。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错误,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怒火中烧,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冷静下来,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再造成自己的错误,甚至酿出人生苦酒,造成家庭悲剧。但允许孩子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孩子犯错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一味顺从,认为“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好了,不必多管,这是放任姑息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孩子养成恶习,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父母的责任就是一次次把孩子从错误的边缘拉回来。
不管孩子犯了哪种类型的错误,问题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的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因素,从而防止他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少犯其他的错误。
本文由阳光妈妈成长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