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作家蔡崇达的一部散文集,带有自传性质,书中描述的人物来自身边的普通百姓,作者真诚朴实的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母亲的房子》这篇,记录了母亲三次历排万难修建房子的经历。
我看到一个坚强的女人,在苦难里生发出来的强大韧性。她就像一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强劲地活在风雨中。
母亲有一句口头禅,“再走几步看看,老天总会给路的”,她总用它来鼓励父亲。
因为超生的缘故,父亲丢了公职,他一蹶不振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找工作,三年不出门。
母亲没有吭声,一个人到处找活干----缝纫衣服,纺织,包装等。
她既不安慰父亲,也不发火,默默的撑了三年。
某一天,父亲打开房门,看到母亲种的蔬菜,养的鸡鸭,他转身对母亲说:我去找下工作。
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包容,又或许是对母亲任劳任怨,独自操劳的不忍,父亲醒悟了。
三年后,他带了一笔钱回到老家,建成了一座石板房。
父亲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对联,花钱雇来石匠,刻在石门上,在落成前一直瞒着母亲,在落成那一刻,他扯掉盖在对联上的红布,给母亲惊喜。
母亲盯着门联,各正得意的父亲对望,她一句话也没说。
日子一路向前,父亲做过各种生意,但一次比一次失败。某日,父亲突然跌倒导致中风,家中的重担又落到了母亲身上。
父亲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全部得靠母亲,很长一段时间,一家人都靠母亲捡菜叶度日。
可父亲偏瘫后的第二年,母亲拿着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要建房子,她说,那是父亲生病前的愿望。
拆掉一半石板房,建了小小的两层,又增加了欠款,日子越发艰难,母亲还是请客办了宴席。
宾客散去,一家人吃了一周的回锅菜。家人误会她爱面子,她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个气比什么都值得。
三年之后,母亲再次拿出积攒的钱,提出要再加两层。她觉得“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房子建到了四层后,小镇一片哗然,母亲扶着父亲到市场里走了一圈,两人都很开心。
次年,父亲去世了。两年后,新农村建设规划,房子在拆迁范围内。
母亲想再建房子,遭到父亲兄弟的反对,可母亲好像有执念: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无论以后住什么房子,过多么好的生活,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在儿子的同意和支持下,房子建起来了,母亲小心和儿子提议:奠基石上用父亲的名字。儿子理解她:不光用父亲的名字,大门还是放老房子那对有你们俩名字的对联。
那一刻,笑容在母亲脸上绽放开来,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
母亲很满足。
三次建房子,囊括了父亲和母亲的大半生,也饱含了父母间深沉的爱。
儿子最后才理解母亲,她建房子,从来就不是为自己或儿子的脸面,而是为了父亲。
父亲生病,母亲比别人更想看到自家的健全和完整。
这是母亲从没有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刀郎的歌里这么唱: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爱,是你的手,把我的伤痛抚摸;爱,是用我的心,倾听你的忧伤快乐。
这世界,我来了,任凭风暴旋涡,就算生活,给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普通人民平平淡淡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却让人感到那么地踏实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