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了开阔眼界,提升思维,李校长带领学校共30人来到西安经开二校和经开四小游学,8:00——15:30,在经开二校参加的学术研讨会,下午16:00——18:00在经开四小参观校园文化。现从音乐学科的学术研讨部分内容和德育管理视角,将本次学术研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学习收获整合汇报如下:
一、跨学科艺术教育:以美育重构德育载体
1.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协同逻辑
新课标强调“以美培元、以美育人”,艺术教育与德育存在天然联结。五维素养中的“情感培养”“文化理解”维度,与德育目标中的价值观塑造、文化自信培育高度契合。例如,跨学科项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皮影戏制作(美术)、地方戏曲学唱(音乐),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审美能力与品德修养的同步提升。
2. 管理启示:机制创新推动学科融通
将音乐、美术跨学科单元纳入德育主题活动月,如“红色经典艺术周”; 英语学科的讲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过中国节日,让世界了解中国……各学科都可将单元教学内容纳入相关的德育主题活动。
师资协同:音美教师联合教学,设计学科融合性育人方案; 各学科教师根据单元教学联合跨学科教师设计育人方案。
评价协同:在“凤起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美育版块中增设“创意实践”“文化传承”指标,实现美育与德育评价一体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环境育人的实践突破
本次参观的两所学校在环境育人方面的创新举措,为我校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范本,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反思如下:
1. 空间设计:显性文化与隐性教育的共生
环境心理学认为,空间布局直接影响行为习惯与价值认同。
实践借鉴:
学习二校体育展馆中“统一定制展架”“学科立体展架”经验,我校可将“凤文化”核心元素(如校徽主色调、吉祥物)融入校园标识系统,打造视觉统一的德育场域; 参照“体育馆环形展台”设计,在我校体育馆内设置“五育成果互动展区”,用可旋转立体展架动态呈现学生作品,强化“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的育人功能。
2. 文创开发:劳动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创新融合
劳动教育强调“做中学”,与我校的“小先生制”一脉相承。
借鉴四小“琥珀标本”创意,联动我校手工艺社团开发“凤园吉祥物”系列文创(如滴胶挂件、钥匙扣),建立“创作-兑换-流通”机制: 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业进步获得“成长积分”,兑换凤凰券。社团成员制作成品后,由学校以积分回购,其他学生可用“凤凰券”(德育评价奖励)兑换。
此举实现“劳动创造价值-成果共享-荣誉激励”闭环,深化学生对“付出与回报”的价值认知。
3.社团育人:个性化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双向赋能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社团活动是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重要途径。
参照二校“每天16:00-18:00全域社团”模式,优化我校课后服务时段,设立“跨学科艺术社团集群”。可 设计“凤凰小剧场”年度展演计划,将社团成果展示与德育主题结合(如“闪光少年情景剧大赛”),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内化品德规范。
4. 学生主体性激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陶行知“做中学”理论强调学生边实践边学习。
本学期德育处将扩大“红领巾讲解员”团队,培训更多学生讲解校园文化; 设计“讲解星级认证”制度,将语言表达、礼仪素养纳入德育评价,助力学生从“胆怯旁观者”成长为“自信传播者”。
三、系统重构:德育管理的未来行动
1. 顶层设计:构建“大美育”德育生态
将艺术跨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德育规划,制定《“以美育德”实施方案》,明确“环境浸润-课程融合-活动深化-评价引领”的实施路径。
2. 资源整合:打通“家校社”美育链
联合社区文化站开设“非遗艺术工作坊”,邀请家长担任“美育导师”;
与本地美术馆共建“移动艺术课堂”,定期举办“校园双年展”。
3. 品牌塑造:打造“凤鸣文化”标识体系
开发“凤鸣”系列文创产品(吉祥物周边)。
四、总结:让德育在美的土壤中生根
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不是德育的“装饰品”,而是价值观培育的“催化剂”。本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德育管理者需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以创新意识突破边界,让美的体验、劳的实践、德的引领交织成学生成长的立体网络。未来,我校德育处将着力推动“”的校本化探索,让每个孩子成为向美而行、德艺共生的“凤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