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2)【1288】2025-1-19(2)
评点:能进曾氏私室的幕僚
曾氏幕府有天下第一幕府之称,全盛时期,有二三百人之多。幕府中人才齐备,不仅有文案秘书军事参谋,还有募饷购粮的军需人员,更有其他督抚衙门中所没有的科学家、工程师及翻译。曾氏幕府,在当时便有“人才渊薮”的美誉,也有人将它比之为半个朝廷,甚至有许多进士、翰林,不愿为朝廷命官,宁愿来曾氏幕府做一个幕僚。相比之下,曾老九身边除打仗的将领外,其他人才就少得太多了,曾氏有时便将自己身边的幕僚打发到老九那里,协助他办理公务。如《湘军记》的作者、有名的笔杆子王定安便是其中之一。这封信里,曾氏又郑重推荐一个人去吉字营,此人即惠甫。他将惠甫的所长所短都对老九说了一些,让老九试用一个月。针对老九心高气傲的毛病,叮嘱他不要摆长官的架子,不要瞧不起文人,应以坦白之心,以尊敬的态度对待惠甫。
惠甫是赵烈文的表字,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幕僚,笔者乐意在这里为赵烈文多说几句。赵乃江苏武进人,抱负远大,但又不乐于举业,参加三次乡试未第后便不再考了。这时太平军崛起,他便究心经世致用之学,以求在乱世之中 显身手。曾氏在江西时广招幕府人才,赵烈文应招入幕,不久丁母忧回籍。曾氏复出后,他又来到两江总督幕府。后来,曾氏保他做了知隶州知州。赵烈文以其才能志趣,得曾氏赏识,成为少数几个能出入他的寝居,并能与他推心置腹谈话的幕僚之一。赵是一个有心人,从二十岁便有记日记的习惯。其二十七岁至五十八岁(赵六十一岁时去世)这段期间的日记被保留了下来,以《能静居日记》为题公开影印出版。赵烈文生前文章事功都不显著,做官也只做了个低级小官,可谓并不得志,但文化史上却为他留下了一个好名字。所仗者何?便是这部《能静居日记》。被史学界认为可以与近代史上的著名日记,如《曾文正公日记》《翁文恭公日记》《越缦堂日记》《湘绮楼日记》《缘督庐日记》媲美的《能静居日记》,所记的年限首尾长达三十来年,内中涉及到咸丰、同治、光绪时代的不少重大的事件与许多著名的人物,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尤为重要的是,该日记中有许多关于曾氏兄弟、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湘军、太平军的记载,是研究湘军史、淮军史及太平天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难得的是,赵烈文的日记情文并茂,又是当日的及时记录,鲜活的历史画面,赖它予以长久地保持了下来。下面,我们随手来摘抄几段关于曾氏的记载。
同治二年五月初九日:“今日直诣(到某人所在的地方)相国卧室,葛帐低小,布夹被草蕈xun(稻草)而已,旁有二小箱,几上陈设纸笔之外,无一件珍物,吁可敬哉!”
同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方鼓掌次,材官持一纸示师。师颔至,顾余曰:此何物,足下猜之。余谢不敏。师曰:此吾之食单也。每餐二肴:一大碗一小碗,三筷,凡五品,不为丰,然必定之隔宿。余称佩俭德,因曰:在师署中久未见常馔zhuan(饭食)中有鸡鹜wu(鸡鸭),亦食火腿否?师回: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余曰: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师曰:君他日撰吾墓志铭,皆可作料也。相笑而罢。”
同治六年九月初六日:“涤师来久谭。谭次,师脱马褂置榻上,又少坐即去。余取视榻上衣;佛青洋呢面,布里,琵琶襟,极短而小;盖寒士所不屑xie衣者,为之太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