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已经知道了每个三角尺(三角板)的读数,为什么两个三角板组合成的角就不知道读数是多少了呢?
看来专家不是盖的,这道题在课本上确实属于稍微有点难度的题,但是又想不出来到底难在哪里,孩子们的思维停留在哪一步。前提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测量出来了三角板的度数,我一般是用“胖一点的三角板”和“瘦一点的三角板”来形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第一个就是不知道怎么拼角,就是两个角两两结合也有些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组合,组合后不知道哪个是组合后的角,今天上课还组合出来一个很不好形容的角——笑笑组成这个形状的,胖三角板直角边和瘦三角板斜边的夹角。第二个问题可能出在,虽然知道每个角的度数,但是当这样图形组合后,原来的角度也就被“吓”走了,容易形成大脑空白,主要是不熟练。这才是这道题的基础的,其实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角度的相加。
笑笑的组合可能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更难以理解了。因为这样的组合中有重合的现象,重合后其实是两个角相减(大角减小角),我能想到的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复杂的原因就是因为重合了。
建议:如果能单独拿出来一节课,让学生从感知测量三角板,再自己探索这样拼角的过程,或者分组拼角求和或求差或许效果会好。
2.只要画垂线,不是画水平的就是画竖直的。
例如:过直线外一点O画直线a的垂线。(已知直线不是水平的,也不是竖直的。)
此题,在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想当然的去连接,缺少画垂线的基本思路。此题这样的描述,还是比较简单的描述,假如说找到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或许会有更多的同学懵。学生在画时,总是带着已有经验去做题,因为我们平时见的,包括例题讲的题,一般都是画一条水平直线的垂线,而见到这样和水平线有一定角度的角时,会把原来的那种习惯带过来。就好像,现在让你画一个45°的角,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画一条边是水平的,我想这样主要还是做题的或者说作图的一种习惯引起的。
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做错学生在理论上没有理解了“垂线”,不知道如何画垂线。在讲解画垂线时,我已经多次强调三角板的直角边对准已知直线,然后移动,当直线外一点到另外一条直线上时,也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有部分学生,只要作图就会跟着自己的感觉把三角板直接放到卷面上,也不知道为什么,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大侠一样,放下就直接画,根本不移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去画。
3.大批量的审题不清,该如何处理?
这是接这个班以来比较头大的一件事,很多学生审题不清。我认为本身一件有“坑”的事,第一次就做出来的这叫能力,如果是因为摔了一跤之后做对的这不能叫是能力,这只能叫经验。我不属于能力派,我也属于经验派的,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也是做题做出来的。今天改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说的:钟表上的时间为6时,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 )°。这道题有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的写“平角”,可是括号后面已经有度数的单位了,为何写“平角”。我相信这样的孩子第一次做错了,纠正过来以后99%的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但是第一次没有做出来就说明了他能力不够,或者说就说明他考试的能力不好。我以为,能力派和经验派的孩子都是值得认同的,各有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