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勿助,儒家释义为在道德涵养中,心不要忘记,也不要助长。道家认为在修炼之中,对于身体内景的变化,要保持自然的口诀。
王阳明在与学生的探讨“勿忘勿助”时,以问代答,向弟子们问道:“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然后又细致地解释道: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
忘,是忘记,偶尔的间断称之为“忘”。而一直未做,是推辞、逃脱,不能称之为“忘”。
从心里盘算着,闲暇的时间一定要多读书。因为深知读书对自己大有裨益。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坚持每天做到。如果某一天因加班、外出没做,这叫间断,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忘”。
但是制定了计划,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于动都没有动,这就不能叫做“忘”了。现在很多人都存在这种情况,以工作忙,事情多为借口推脱,拒绝学习,拒绝进步。孰不知,不做绝对与忘无关。只是认知无法服从于内心的感召。
身边许多人对有名有利的事情不遗余力,甚至于挣着、抢着去做。而对自己长远发展有益,而短时间内不见成效的事情,经常以忙、累为借口,逃避、推脱。但是良知告诉我们:逃避推脱,预示着对自己的放弃和纵容。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把“忙”“累”挂在了嘴边,这样做,其实也将借口暴露了出来。只要心中想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起心动念便即刻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助,是助长,是求速效。做事怀有功利之心,想着一旦付出了,就务必求得回报。这种思想让人变得急功近利。有好处的事抢着,挣着去做。而对自己没好处的事坚决不做。
单位中,有些人,业务能力比较出色,但做事太过功利,习惯于做事讲条件。做事前要么先要功劳,要么先甩责任。做成了要给好处,出了事“我”没责任。结果,各项评比都有他们的身影。在领导眼里,他们是优秀的;在同事们的眼里,这种人太狭隘,不中交。
这种人一旦遇到阻力,便会怨天尤人。比赛落选,认为是徇私舞弊,黑幕太多。评优树先没有选上,就质疑制度的公平性,找领导发牢骚,甚至大吵大闹,即针对获奖者,也针对学校领导者。只要“行有不得”,便会迁怒于环境与人。“
此外,有时还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读书了,就一定会成为写作的高手。练字了,就一定成为行家翘楚。急功近利的思想,致使得不到长远的发展,更不利于心境的提升。行有不得”,应该“反求诸己”!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会找到行动的动力。
“勿忘勿助”,是孟子针对告子的问题因病而药。告子的拔苗助长,是因为他以义在心外,不懂得在自己心上“集义”,不懂得在“必有事焉”上用功。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在自己心体上“集义”,其良知之体自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