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常常把“真善美”挂在嘴边,比如要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要教小孩做个真善美的人之类的。到底什么样才算“真善美”呢?
其实,我觉得“善”是最关键的。
无独有偶,前几天辅导儿子语文作业的时候学到“六尺巷”这个小典故。也许有人听过,但老实说,我是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同时也被主人公的善良感动了。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讲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老宅与姓吴的一家相邻。吴家人盖房想要占用与张家之间的一些空地处,双方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老夫人急忙写信到京城向大学士张英告状。没想到,大学士看完来信,立即回复了一首《让墙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明白了大学士的意思,立即主动把自家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自己的墙让后三尺。这样,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与人为善也是与己方便。可现今社会上,邻里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有的因为你浇花的水滴到了我的衣服,有的因为家里人多口杂影响到别人的休息,甚至出现打架伤人事件。
有些道理连小孩子都懂,可大人们为什么却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