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所雅言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有时会讲普通话:读《诗经》,读《尚书》,举行典礼时,都会讲普通话。
当时各地也有不同的方言,雅言相当于官方规定的通用语言,大概是夏朝的语言。
孔子的语言口音跟雅言不一样。他在讲《诗经》《尚书》,还有执行礼事、做主持人的时候,都用雅言。不用熟悉的腔调,而用雅言说明孔子对这三件事特别重视。
乐以忘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起来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连自己正在老去也不知道……之类的话?”
古代大的县的县长叫公,小的县的县长叫尹,叶公示叶县的地方长官。可能原来有一个小国叫叶国,被吞并了以后就成了叶县。
叶公的名字叫沈诸梁,在《论语》中出现了好几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叶公跟孔子不熟,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叶县,叶公就问子路:“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讲讲你的老师。”
子路嘴比较笨,概括不出来,就告诉孔子:“叶公问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怎么说,就没有说。”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跟他讲:`他这个人忙起来、工作起来,非常努力,连饭都可以不吃。他在这个状态中享受快乐,把很多烦恼的事都抛在脑后,每天高高兴兴带着学生不断的学习,周游列国。虽然年龄很大,但是他好像不知道一样,还觉得自己活在年轻的状态当中一样。`”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介绍才能让自己轻松愉快呢?“我是一个正直的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是一个特别乐于帮助人的人,我是一个你可以信任的人……”这种介绍,所流露出来的自我不是身份性自我,而是本质性自我。
当一个人经常性的回归到本质性自我,去看自己的特点的时候,会很轻松愉快,内心很有力量。回到自我价值观,人就有力量。
一个人只有又努力又快乐,才能到达心流的状态。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就是已经进入心流的状态。孔子像子路展现的,实际上是一个活得很愉快的人,孔子更看重的是本质性自我,而不是身份性自我。
感悟:以后介绍自己的时候不用说:自己是一个好妈妈,自己是xx公司职员……直接说: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轻松、自在的介绍本质的自己。
敏以求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我只是个喜欢读书且勤奋地追求知识的人。”
有人跟孔子说,“你是圣人,你厉害,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在当今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喜欢将别人封圣,喜欢神化天才。
有些人往往把别人的一些长处归于天赋,从而给自己的不行动找理由和借口。
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是圣人,我不是那样的人。但是老百姓和学生希望孔子是这样的人,因为这样一来,大家都可以轻松了,不用像他一样学习,不用那么努力。
我们如果真的有志气,就要相信孔子能做到的事,自己一样能做到。王阳明十八岁的时候在江西遇到大儒娄谅,娄谅跟王阳明说的一句话,让他转变了整个人生的方向。他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这意味着孔子这样的圣人,人们通过学习也能够达到他那个程度。只要努力学习,其他人也能成为圣贤,这让王阳明豁然开朗。
孔子在这儿跟他的学生强调:我根本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明白。
孔子说“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就是爱学习,孔子喜欢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闭门造车。孔子提倡,对于学习知识要非常敏锐,勤奋,讲求主动、能动的学习。
感悟:努力的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非要说厉害的人都是天才,其他人没办法达到他们的程度。只要刻意练习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