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对于想参与一件事,又不知道领导有没有想到你的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想起“毛遂自荐”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如果运用得当,轻则会让你脱颖而出,升升职什么的,重则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然而,这个成语的创立者-毛遂,从自荐之后获得了短暂的成就也像昙花一现似得毁于这个成语。
且说,公园前二世纪中期,毛遂还是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一名门客(也做食客,先吃着饭等待机会),赵胜,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们中有其它各国在本国不得志的贵族后裔,也有各种学派的学术守护者,如法,道,儒;还有极端者如墨家,一共多达三四千人。他们都怀揣梦想,有一天会因为一个点子,或者一个计谋而平步青云,出人头地。这些人平时都是好吃好住的在赵胜官邸养着,偶尔会陪赵胜下下棋,赏赏花,顺便也会探讨一下国家及世界局势。毛遂就是这三千多人中的一员;他的资历微乎其微,甚至连陪平原君下棋的资格都没有。以至于都在赵氏官邸默默地吃了三年饭了,赵胜都还不认识他。
然而当代某位著名成功人士说过,人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果然机会来了。平原君准备出使楚国,与楚王谈判合综问题。计划从他的门客当中挑选二十个人随行;可是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才挑选到十九个满意的。就当他准备随便找个应付一下的时候,毛遂出现了。毛遂的自告奋勇着实让平原君有点措手不及,因为以前根本就不熟,也没什么印象!于是就问毛遂:先生来赵国几年了?毛遂答道:三年。平原君又问:既然来了三年都没有听人说起过你,可见先生并没有什么才能啊。毛遂道:我的才华全在肚子里(腹中之膣),未曾表露,今天得以施展,才能脱颖而出啊。平原君见一个平凡的人能说出这样一番不平凡的话,至少最起码胆量还是比别人大一点的,于是就让毛遂加入到了随行的队伍里。若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一种遗憾;那么东风来了,万事都没准备就是一种悲哀。毛遂可不想成为这种悲哀的主角,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他就开始准备各种可能被自己碰到的机会,终于遇上了这次的“东风”。
不过,由赵胜率领的访问团的这次楚国之行很是不顺。他们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说服楚王与赵国联合,共同抵抗秦国。秦国,这个从一开始西部边陲渺小如沙粒的小部落,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使东方另几个大国无不惊恐万分。于是当时流行的国际关系学以合纵为主,合起来对付秦国。著名的权威专家就是苏秦与张仪,苏秦主张联合抗秦,而张仪的主张却正好与苏秦相反,那就是破坏苏秦的合纵成果,让别的国家相互反目,然后与秦国交往,名字叫做联横。据说他们两个也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不过,年代上是对不上的啦。哇!鬼谷先生的教学方式真是特别,培养的学生都是顶尖的对手啊,如孙斌和庞涓也是名震千古的一对同学,也是一对有名的冤家。
楚国因为之前楚怀王时被著名国际关系专家张仪戏弄了几次,对于这种说客式的访问团非常反感。会议从大早上开始谈到中午十二点还是没有进展,当时国王是楚考烈王,一直在犹豫不决。可不要小看这个楚考烈王,也是非常牛的,就是他在位时灭了当时长期占据文化艺术的中心国家,鲁国。正当赵胜等人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时,我们的主角-毛遂闪亮登场了。他手握剑柄,走到楚王跟前,从容不迫的表情中又透漏出一股寒气逼人的英勇气概。说道:楚国五千里地,百万雄师,这是霸王的实力;以楚国的强大,雄师出征谁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率领仅仅几万人,与楚国交战,一战夺取鄢郢,再战又夺取夷陵,三战而侮辱了大王的先人。这种百世怨仇让赵国也觉得非常愤恨,大王难道就不觉得么?我们今天来合纵,并不只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
楚考烈王听了这番话,脸上稍微有了些惭愧之色,于是就面带羞愧之情答应了赵国的合纵建议。关于这段历史场景,也有其它版本。还有一说更干脆,更痛快;就是毛遂看到进展很不顺利,该是自己出场的时候了,于是直接拔出长剑抵住了楚考烈王的脖子问:这个字大王是签,还是不签?楚考烈王在毛遂长剑的胁迫下就签署了这次合作协议。这是在我小时候的一个大型历史系列连续剧《东方小故事》中看到的片段,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的历史剧真是滑稽的无法形容。这种愣头青式的做法我觉得不太可能,再说,若真是这种情况下达成协议,楚国也不会真心帮助赵国出兵退敌。很简单,谁喜欢被别人胁迫去做一件事呢?更何况当时还是仍然强大的楚国,所谓“楚虽三户,可以亡秦”。从事情的结果来看,显然是前一种方式更有说服力。
且说楚考烈王答应了合作请求之后,真的信守承诺,派出了八万军队奔赴赵国支援。赵国这次的困难真的非同小可,被号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秦军著名神将白起包围,造成这种局面的引导者就是那位纸上谈兵的创始人赵括。此人作战信条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于是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就换下了善于防守的廉颇。这种没吃过战争疾苦的官二代第一次战场首秀的结果就是在长平这个地方被白起围困好几个月,在没有手机跟手机信号的战国连封求救信都送不出去了,最后实在饿的不行了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突围。结果赵括突围未遂被杀,剩下的那些年轻有为的四十多万赵军全部被活埋!这种大规模惨无人道的对待战俘方式貌似有史以来全世界再也没有第二次了。但对于秦国来说这可是一种壮观的胜利场面,不过白起的好日子即将结束。原因是秦国当时的名相范雎有点看不惯他的行为(史书上说,妒其军功),收了他的兵权,另派自己的亲信郑安平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郑安平跟白起比起来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围攻邯郸数月,没有丝毫进展,等楚国与魏国援军一到,战争局势马上逆转,郑安平兵败被擒,直接投降了赵国。一场灭国危机终于过去。
且说这次力劝楚王出兵,毛遂的一番陈词让平原君刮目相看,让他情不自禁地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识人水平。在深深这做了一番自我检讨之后,平原君对待毛遂如同至交,如此大才自然被奉为坐上客。机会向来是留给离核心最近的人,果然又有一个灾难性的机会出现了。
秦国自从国际问题专家张仪做宰相时就开始奉行的远交近攻的战略,不久后就起到了明显效果。与燕国这个秦国的铁哥们建立的外交关系就是张仪亲自去完成的。这次的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四十万年轻士兵,燕国宰相栗腹经过精细计算得出一个让人惊喜的结论,赵国刚刚被坑杀四十万青年,幼小的孩子都还没长大,由此推理-赵国没兵了。现在正是攻击赵国的最佳时机,燕国末代国王姬喜欣然同意了他的这个建议。于是这位燕国宰相亲自率领军队杀向赵国。
派谁迎战?平原君脑海里第一个就想到了最近很红的毛遂。事实上平原君这个人在判断能力方面还真不怎么样。从长平之战的起因把上党收入赵国这个错误判断开始,他基本就没有判断对过什么大事。平原君极力向赵王推荐毛遂带兵迎战溧腹,赵王真是被赵括的战果下破胆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平原君就以辞职相要挟,扬言要是不让毛遂挂帅他就不干了。最后赵王妥协终于同意了。当平原君把这个事情说与毛遂时,毛遂死活不去。毛遂说:我不是怕死,若是让我当个小卒冲锋陷阵,我还是可以的;但是让我带领千军万马,我真的没有这个能力。看得出来,人家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平原君终于还是没有听从毛遂的劝告,坚持让他出战,毛遂便硬着头皮出场了。不过,这第二次出场所带来的结果是-惨败。全军覆没!毛遂找了一个没有人的树林用他曾经握着劝说过楚王的长剑刎颈自杀。
最后还是老将廉颇出马轻松秒掉了栗腹,看来能力并不是相通的。专业性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让毛遂这种谋士类型的人去带兵打仗是不可取的。可是历史总是那么的奇妙,奇妙到我们根本不能用十万个为什么来解释很多事情为什么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