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行车,最鲜明的是自行车很贵,只有富足的家庭才能买得起。那个时候,十几里的路也都是步行的,不过因为小,似乎也没有多少奢望,大家都这样走,很正常啊,路就是走的。
后来读高中在县城,30里路,要么坐班车要么骑自行车,自行车自然省钱,无需花车票,但由于是新学的,只是能骑而已,当遇到两车交汇,都是吓得停住,本来砂石路就窄,只能站在那里感受汽车从身旁呼啸而过。虽然很谨慎,但骑自行车还是撞过人。那次也奇怪,远远的看见一名养路工人在铲砂垫路,其实可以择机骑过,但越是担心就越是慌乱,直直的冲向那名养路工,他躲,我竟然顺着他躲的方向冲过去,一下把人撞到!赶紧下车道歉,解释自己刚学的,车技不行,对不起对不起!
不但撞过人,还在烂泥塘处把人甩下过。一次同学们去旅游,因为是雨后,路上有些泥坑,骑到那里就害怕了,结果车子倒了,后座上的同学被摔下来,两脚陷在泥中,瞪着大眼责怪我,我又是对不起对不起!
后来工作的城市建在丘陵区,不适合骑自行车,整座城市很少见到自行车。再后来来到此地,本来十几分钟的路可以步行的,但时间长了,每天两个来回,就想骑行了,正好还有共享单车。
隔了许多年,倒是还会骑,只是车技依然是原来的水平,很烂,甚至每逢有车迎面开过都紧张。下雨天则根本不敢骑了,因为需要单手控制车,另一只手拿伞,我还做不到。
虽然这样,骑车的习惯还是养成了,只要楼下有车,就开锁骑行。有了轻松的生活,就不再想过劳累的日子。为此,一旦找不到车就很不爽,我住的地方有些偏僻,有时候就没有车,连续几天找不到车,等再看到车时就欣喜得不行。
骑行的路上,经常被山地车、电动车超越,更不用说汽车与送货的三轮车。这个时候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因为超车而斗气或者打架,被人超越确实不爽。
我曾试着追赶骑山地车的中学生,结果失败,即使我双腿的频率与之一致,也撵不上人家,这是设备性能的差异,很绝望。偶尔也有老年人在前面慢慢的骑,这是好机会,快速的蹬起来,成功超越,然后小小的得意。细想这没出息的行为,自己笑死。
共享单车很便宜,月卡11.9元,无押金。但后来听说人家买就9.9元,我就纳闷,凭什么我就多3块,这不是钱的问题,可能是技术问题,我没找到便宜的路径;也可能是歧视,这个不可以,但问题是我为什么被歧视呢?
自己搞不懂,我就请教年轻人,后来知道,这是某宝支持的产业,在某宝买东西会产生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就可以9.9,我从来没在这上面买过东西。原来如此,之所以被歧视,是因为不从众,谁没在那上面花过钱?好吧,我认!
随着骑车时间的增多,车技也在渐渐的提升,对我而言,虽然不能谈什么车技,但至少汽车迎面开过来不害怕了;可以单手握把骑行了;可以从很窄的地方骑过去了,甚至还可以像小时候小伙们玩的越过障碍了,比如前面一块砖头,可以直直的骑过去,眼看要轧到了,迅速左拐弯,前轮越过砖头之后,再迅速右拐弯,这样后轮就从砖头的右侧滑过,完美的绕过砖头。小时候看到这种技艺,羡慕得不得了。人的差异真是大啊!人家小时候就玩的东西,我到老了才学会,你说我得有多笨。虽然不是生活中最根本的能力,但技多不压人,而且会给人自信。想想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毫无色彩,不仅唏嘘。
为了了解这座城市,曾骑行30(来回)公理去火车站,最怵头的是那几座立交桥,经常把我绕晕,多走了不少冤枉路。
其他就没有远距离的骑行了,就是宿舍到学校的一段路,4分钟。
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记忆中,似乎就是自行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