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来,就去往死的路上。在生的体验中创造和丰盛自己和世界。
紫严导师分享的《道家生死学》:
其实生命过程就是人生四然:生是偶然,老是必然,病是突然,死是自然。犹如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很大自然是一个道理:生成、毁坏、变化、消失,进而进行下一轮的循环。研究死亡的课题是人生必须学会的一项重要功课。我们的身体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不断的演化过程,在生与死的循环中,在人生生命历程的不断体验。人体组成细胞有60兆个,小肠细胞只有一天的寿命,胃的细胞有2-3天,神经细胞为4-6周,血液中的红细胞,肝细胞为5个月,血管的内皮细胞为6个月。人的体内,不断从细胞死亡都生成,进而让我们有了生命。在细胞的生死循环中,我们应该创造出生命价值。所有的物质都有时效性存在,当生命有了生死,我们愈加懂得珍惜一切。
当你知道生命的意义时,你才能有一个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态度。你知道死亡是自然发生的,它不是意外,你才能顺应所有的发生,你的心态才能更加豁达。中国的古人非常有智慧,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写出了《道德经》,揭示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同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推荐大家都看看该书。
从死亡角度学习到什么?
信任死亡,才能带给你最大的人生动力,并寻找到活着的价值。道家认为:一次的生命,就像观赏一部电影,随着剧情起伏、波动,但不会因剧终后,观众跟着死亡。就像你假若可以活到五百岁,会发觉死亡是帮助心识的蜕变。死亡也并不是一无所有,反倒是另一种方式重生。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今生世界犹如进出游乐园一般,就是体验不同的生命旅程。从体验中,我们不断更新、超越、创造、丰盛自己和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生死的自然规律以及身体的演化,在生死循环中,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也可以用更高版本的自己创造现在的人生。
比如大家今天很多人从千里之外的城市赶过来听课,这个对学习的重视非常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上完课要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行为价值,这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部分。了解知识后,产生越来越多的正向行为,回馈给生命中越来越多好的东西。回馈以后生命的质地才更有力量。
推荐《西藏生死书》它包含了索甲仁波切对佛法的领悟、修行的指导,详细阐述了从生到死再到再生,引导人们开悟生死。相信这本书会带给你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因为生命很短暂,所以请尽快把握。很多人在临死之前都有很多遗憾,我们将这些遗憾总结如下:
1、没做过真正的自己;
2、没有足够勇气去实现梦想;
3、没有真诚陪伴过家人;
4、一生被感情牵绊了生命价值;
5、太过信任自己;
6、没有去环游世界;
7、没有真正的认识过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你看,临终遗憾最多的不关乎金钱和名利,而大部分是没有机会去了解和做真正的自己。李开复在写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也提到了自己患病期间的所思所想以及人生感受,得到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中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有警示意义:“人生难以掌握,措手不及,莫待变化才清醒这一生,你最后悔的是什么?”所以,提早去校准自己的生命主轴线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不停往前冲的人,请暂时的停下脚步,再度思考清楚你的目的地。
今年年初,由于家人病重,我在医院呆了一个多月,有非常深刻的感触。很多人对之前健康不在意不呵护,到发现生命无多的时候,他们都较之以前对生活态度有了非常大转变。在同病房有个病人在之前的生活中饮食无度,抽烟喝酒,情绪化非常严重,自负骄傲,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健康。在生病期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遵照医嘱,按时作息,心境也变得非常柔软,亲朋好友说的话非常容易就让他落下泪来。所以,我想起了下面这段话。
弟子问老师:“你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放佛自己从来不会死亡,直到临死前,却又放佛从未活过。”
电影《返老还童》中,男猪脚本杰明.巴顿以老人的形象降生于人世,逆反着时间规律越活越年轻的本杰明,他曾说:“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很多人在面对动心的人和事上,总是缺乏勇气和主动,生生的错过很多机会,也许主动和机会就是自己的障碍,明了这点后,可能对于超越自我,进而完成更高版本的自己非常具有挑战意义。建议,真实的去面对自己,闭上双眼,做自己的先知,确定方向后,大胆去追。
《先自由,后丰盛》在第二部分后续分享
2016年5月20日 洛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