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这个词,我们想当然地理解为过度的爱,爱太多了,孩子就像溺水了一样。但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溺爱不是过度的爱,而是过度的阻碍。
很多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无法承受挫折,遇到问题,一旦父母不能帮助解决时,立马仇恨父母,视父母为仇人。就像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女儿想买一部苹果手机,爸爸没钱买,女儿对爸爸拳打脚踢甚至扇耳光,引来路人围观和指责,但是女儿丝毫不觉得有什么,还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爸爸的无能造成的。每次看到这样的视频,都会让人很无力,可仔细想想,这样的情景都是父母不懂的教育孩子的规律、过分溺爱孩子造成的。
“我爱你,所以伤害了你”这样的逻辑常常可以听到,仿佛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于溺爱的惯常理解,这种理解会令人头晕,一些父母则会感到手足无措。心理学。说孩子小的时候照料越少,伤害就越大。 但爱多了又是溺爱,溺爱一样会造成很多恶果,那到底该怎么办?
武老师认为,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一、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二、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杨丽娟事件,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这个我深有体会。小姑有一儿一女,儿子是弟弟。在农村,家里的男孩子很宝贝。小姑和姑父虽然很疼爱女儿,但对这个小儿子更加疼爱,几乎疼爱到无以复加。表弟3岁左右跟其他小朋友们,有一个大孩子故意结巴着说话,表弟就跟着学,一下子就学结巴了,但小姑并没在意这个,认为儿子既然愿意这样说话那就随他,结果就是表弟现在都做父亲了,还是一个结巴,但他其实并不是先天结巴。
后来表弟学习成绩不好,逃学,打架,小姑和姑父眼看儿子要学坏,特别着急,就把儿子送去了少林寺学武,表弟还算喜欢那里,但小姑他们特别不放心,从最开始一个月去看一次儿子发展为一星期去一次,不断地问儿子苦不苦累不累,本来表弟感觉还好,但父母问多了,他还真就觉得太苦了,学了3个月,就被接回去了。
陆陆续续又上了些学,后来小姑和姑父出去打工,把儿子带到了杭州。到了大城市,一切都充满诱惑,表弟更加放肆,好吃懒做,结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整天吃吃喝喝,没钱了,就偷拿爸妈的钱。最过分的一次,直接把小姑上班用的电动车偷卖了,小姑气的要拿刀砍他,可是,突然坐地上大哭,那时候她才知道,一切都是自食其果,但,已经来不及了。
如今,表弟已结婚生子,但养家的重任还是在爸妈身上。一直到我小姑生病住院,他都没去探望过。
武老师认为,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的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然而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受挫折后产生了吗?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十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可能很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的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的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有时有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就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说的。有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如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他开始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十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渴望自己穿衣服、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哎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
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会有感觉,他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他们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自己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也觉得窒息。
溺爱,是过度的阻碍,阻碍孩子自由探索自己的生命,阻碍孩子对自己生命的认知和掌控,小时候看不出什么,长大后会深受其苦,而父母也难以摆脱这种痛苦。
对此,最好的认知就是,不要把亲子关系放在家庭第一位,夫妻关系才是。
注:读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