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哪年哪月进的影院赶的剧场,早就忘掉看电影看演出的滋味了,平时连电视机都懒得碰的人,管你什么热播剧生活剧爱情剧宫廷剧谍战剧励志剧还是抗日神剧,对我来说剧剧局外,哪怕再是大手笔再是精制作,我自岿然不动,再热再火与我无关,不去凑热闹,不去填票房,早前的《琅琊榜》《甄嬛传》,晚些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民的名义》,近期的《我的前半生》,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一波又一波轮番炒作,狂轰滥炸,夺人眼球,勾人撩人,只不过为了吸金和收视率,最后赚得盆满钵满的是演艺公司和几个小鲜肉,盈的是他们,广大吃瓜观众只增加了些许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群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又多了几个意淫的对象,广场舞大妈们足不出户也不再无聊寂寞,除此之外,倘要寻求别的什么意义,我觉得实在寥寥。
剧如此,影更不例外。《速度与激情》精彩,没看过;《战狼2》叫座,没看过。
电视剧拖泥带水,你让我一晚等那么一两集,还真没那个耐心,你让我掏腰包大几十甚至上百元看一部电影或一场演出,既没那个闲情雅兴也没钱多无处花。咱就是俗人一个,天天为柴米油盐打拼,吃饱穿暖就是生活理想。看电影看演出那种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小资情调和咱一介教书匠实在无缘,年年岁岁脸朝学生背对黑板只为几个铜板养家糊口,为那些阔太太和纨绔子弟进出的场所咱无福消受高攀不起,还是安分守己度日月吧!
可是,这个暑假,咱老百姓也一改老土路线着着实实附庸风雅了一回慷慨奢侈了一回,在山西和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头老太花巨资(298元)观看了大型室内情景剧《又见平遥》,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是一次空前的革命,它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彻底颠覆了我对电影、戏剧和舞台演出的旧有观念,给了我从没见识过的视觉效果和心灵震撼。
平遥古城上演的《又见平遥》实景剧,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真实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得知赵家俄国掌柜王家13口被害,只剩下独苗儿子,于是抵尽家当,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7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
赵氏倾家荡产为的就是一条异性血脉,值吗?232名镖师明知长途跋涉凶多吉少甚至有去无回,可还是义无反顾,值吗?这就是平遥人,骨子里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一个“义”字,侠肝义胆,义重如山,义薄云天,“义”成了他们经商为人的金字招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他们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德行,正是有了德行,才有了晋商历世纪百年而不衰的传奇,才有了山西大地雄霸一方的繁华富庶,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平遥人凭借《又见平遥》让先人复活,让精神永存,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出,而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当你和身边的演员同行同止,同进同退,你也会一样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全真的情景体验,切身的真实再现,完全模糊了演员和观众的界线,消解了台上台下的隔阂,而共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不就是一场演出的最佳效果?
以下想借用《又见平遥》官网的一段话:
《又见平遥》使用了大量的艺术语汇,戏剧、舞蹈、影像、音乐……制造奇特空间,希望观众能产生幻觉,穿越回一百年前。我们很少这样去看一个演出,这更像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一回穿越。我们有时像一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在一个又一个互不关联的场景中,我们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了故事倪端。慢慢的,隐藏在真实场景中的主线渐渐清晰起来: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这是平遥城的仁德,也是山西人的仗义,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名苛刻的观众,我欣喜地看到中国庞大的演出市场所发生的悄然变化,从《三亚千古情》的《千古情》系列,到《印象刘三姐》的《印象》系列,再到《又见平遥》的《又见》系列,创作团队都在走内涵发展的艺术之路,充分挖掘各地的历史素材,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立足本土,做足文化,把旅游和传统紧紧捆绑,求新求变,不断突破,力争给观众以艺术熏陶、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让人耳目一新。
这个暑假,因为有了《三亚千古情》和《又见平遥》,可谓受益匪浅,大开眼界,不枉南来北往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