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呢?1,更新教育观念,真正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树立新的学生观,新的评价关心的教育观。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明白语文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滴积累,持之以恒的过程。4,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综合培养和单项训练。5,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自觉把思维训练、情感熏陶、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教育的“首要问题”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就是指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初中语文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的成功和失败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如果不彻底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就无法谈学生素质的培养。而要从实际上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必须做到:
1、树立新的学生观。首要一点是教师要从思想上十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和前提。吕叔湘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为指导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出来,学习潜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树立新的评价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当今许多教师,常以学生的分数来评定学生优劣 ,过分强调人才的选拨和淘汰,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种评价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新型的评价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要重在平时的考察,可试行一些新的记分方法或学分制,力求全面了解学生语言知识积累的状况和语文能力提高的程度,减少考试的次数。对于学生的评价,还要从思想品质、学习情况、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特长发展等全方面综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进一步优化自己行为的信息而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树立新的教育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不可能的,个性更得不到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和他们处在同一平台上的,轻松、自由、毫无负担的畅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要从单纯对教材负责对考试负责转变为对学生负责。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实施教育的原则应该是确定的。他说:“方法问题,我以为总不宜一刀切,而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其目标都应该是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
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过程,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入门的向导,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而言,有兴趣才能引起注意,才能激起情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做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特定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认识或发现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欲。要常在课堂上开展各种竞赛。“竞争”是支配人类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中学生的竞争心理很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比赛项目: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复述比赛等。通过比赛激起他们浓烈的兴趣,使教学目标轻松的完成。
三,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实施教育宗旨的关键一一重在习惯。”他确信,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终身受益。习惯常常能体现人的某些素质和能力。可是由于他总是在习以为常,微不足道的方式与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历来不受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老师面对着学生的不良习惯(如书写不认真、朗读不规范、懒于动笔、不认真听别人发言等)置之不理。不去加以纠正和引导,又怎能谈素质的培养?那么中学生应当养成哪些习惯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最为重要:1,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2,正确书写的习惯。3,记课堂笔记的习惯。4,阅读朗读背诵的习惯。5,勤查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6,敢于质疑、讨论发言的习惯。7,经常练笔的习惯。8,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语文习惯的培养是与语文学习过程同步进行的,是一个点滴积累,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要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并循循善诱,因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艰巨长期的过程。它犹如逆水行舟,一旦松懈就会前功尽弃。
四,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阶段要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在当前社会中,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普遍存在:“口不善言,手不善写。”的现象。听、读是吸收信息;说、写是输出信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综合培养和单项训练。
1,说,要尝试让学生多说。在课堂上有组织的进行训练。我上课前经常用10分钟时间专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或是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全文大意,或是让他们畅谈读完课文后的所想所感。在上课时也多次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说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听,贵在多听、善听。在课堂上听同学朗读,讲故事,复述课文等,我常要求听出重点与梗概并做好记录。每个星期也有计划的准备三篇录音,专门训练他们听的能力。
3,读,课内外结合,且多读。在课内,我常举行朗读速读默读等竞赛。在课外,推荐一些好的格言和名著,让学生读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4,写,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一大难点。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一定要以语文课堂为基础,从语文教材入手,把教材当作凭借来获取读写的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能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的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理的表达中心,那学生仿佛就跟作者一块儿考虑过想过,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了。叶圣陶先生认为:无论是读和写还是听和说,真正要养成能力。一要得其道,就是懂规律,明诀窍。二要经常历练不能浅尝辄止,练一回两回了事,要持之以恒。
五,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完整的人格的培育。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真、求美、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用正确的人生观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达到改造他人和社会,完善自我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语文知识肢解来分析,要整体性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手段是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挖掘教材,文章体现出的美,来唤起学生美的感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至今仍然是我们个人修养的道德借鉴。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然发挥着无穷的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之路。找一首《沁园春.雪》能唤起炎黄子孙对祖国大好江山的热爱。讲一篇《散步》能让学生体验尊老爱幼的美德。许多语文教材都贯穿着爱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教育,自觉把思维训练、情感熏陶、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而初中语文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修为和境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不断变革发展的教育之路上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任重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