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如果修心能养生,你应该怎样三省吾身
一个科学观念上的新进展可能直接对你的身心健康有好处。
先讲两个故事。老王进入四十岁以后,明显地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如以前了。他白天稍微工作一会儿就会感到很劳累,四肢乏力,常常犯困。老王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好,晚上躺在床上总爱想事情,有点焦虑。情况好像越来越严重,老王甚至觉得已经有点抑郁了,他赶紧去看了医生。
医生的诊断结果的确是长期失眠导致的身体不适。医生给老王开了一些有助于睡眠的药,可是老王仍然抱怨睡不好。最后医生让老王佩戴一个智能手环,他要实时记录老王的睡眠,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几周之后,医生看着老王的睡眠数据,感到非常不理解。老王的睡眠质量相当好。他每天都能连续睡八九个小时,不管按什么标准,这都已经足够了啊。
老王以为自己没睡好,他的身体表现就好像真的没睡好一样。
小张今年二十多岁,她正在减肥。小张知道,要想保持身材,就必须尽量吃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有时候小张的午餐就是一点水果和蔬菜。但是小张也深深地体会到,“健康食品”真的都不怎么好吃……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根本吃不饱。小张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她只允许自己每周吃两顿正常的、好吃的、能吃饱的饭。
有一次参加公司活动,小张看现场提供的蛋糕很不错,做得很漂亮,感觉应该好吃。小张决定破戒一次,她走上前去拿起一块蛋糕。这时候旁边有个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她,这个是低热量的健康蛋糕,你多吃点没关系。小张就连吃了两块。确实很好吃……可是确实没吃饱。
小张不知道的是,那个工作人员说谎了。这个吃蛋糕的活动其实是一个实验。现场有一半的人被告知这是健康蛋糕,而另一半人则以为这就是正常的、高热量高糖高脂肪的蛋糕。人体内有一种“饥饿激素(ghrelin)”,能促进脂肪吸收,降低新陈代谢速度,并且让你感到很饿。吃一顿正常的食物之后,饥饿激素的水平应该下降。这也是那些相信自己吃的是正常的蛋糕的人的表现,他们不饿了。
但是小张和她所在的这一组的人,他们的饥饿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另一组。他们以为自己吃的是健康蛋糕,他们以为自己没吃饱,他们的身体就真的像没吃饱一样,拼命吸收和储存脂肪。
这两个故事取材于《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的几项研究。老王和小张的情况,叫做“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
你肯定听说过“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一个人觉得自己身上这儿疼那儿疼,到医院医生给开了个药,他吃下去感觉真的好多了 —— 殊不知,那个所谓的药的成分就是淀粉,根本没有对症的作用,是个“安慰剂”。病人所谓的“感觉好多了”,其实完全是个心理作用。然而有意思的是,对很多病症,在最科学、最客观的检测之下,研究者发现服用了安慰剂的病人不仅仅是“感觉好多了”,而且他身体的硬指标,比如血压之类,也真的变好了。
人的思想,可以切实地,影响人的身体状况。
而所谓“反安慰剂效应”,则是这个人本来没事儿,因为自己以为自己有问题,结果就真的有了身体问题。老王睡眠没毛病,小张吃的其实是个正常的蛋糕,可是他们的身体反应就跟失眠和吃了健康蛋糕一样。
反安慰剂效应的极端例子是自己能把自己吓死。1970年代,美国的一个病人被医生诊断是肝癌晚期,过了几个月他就死了 —— 可是解剖显示,当时的医生是误诊,他根本就没有肝癌。他不是死于癌症,他是死于以为自己有癌症。
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思想到底是怎么影响身体的,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这里面并没有一个什么神秘莫测的、统一的机制 —— 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作用原理不同的几种机制,而且大多跟大脑让身体分泌某种激素有关,比如刚才说的“饥饿激素”。
还有压力对人身体的影响,包括“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压力怎么影响细胞端粒的长短。心理压力的作用在于影响皮质醇这个激素的分泌。长期的高皮质醇水平会导致身体内部发炎。
如果你不是科学家的话,你最想知道的可能不是机制,而是这有什么用。
这可能有大用。《新科学家》这篇报道说,斯坦福大学心理与身体实验室(Mind & Body lab)的科学家艾莉雅·克拉姆(Alia Crum),现在专门研究怎么用一个好的心态,获得好的健康。
如果把压力当做挑战,而不是威胁,压力对你的健康就不会有危害。这就是心态(mindset)的作用。你需要改善心态。老王之所以有失眠的各种症状不是因为他真的睡眠不好,而是他以为自己睡眠不好。研究表明,“抱怨的睡眠好的人”,各种症状远远多于那些“睡眠不好但是不抱怨自己睡眠不好”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睡眠足够,哪怕你明明睡得很少,你在很大程度上就不会有什么睡眠不足的症状。
所以小张应该以享受美食的心态去吃每一顿饭,哪怕她吃的是健康食品。她应该说服自己,这顿吃得很好、很多、很饱,让身体减少分泌饥饿激素。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靠谱,但是克拉姆等人做的研究还是比较过硬的。克拉姆曾经找到84个在酒店里工作的清洁工,她们的身体状况一般,普遍都有点血压高。克拉姆告诉其中一半的人,说你们做的这些打扫卫生的工作,每小时要消耗200卡路里的热量,这其实已经满足了美国医学界给的锻炼标准 — 你们干活儿,其实就是在锻炼身体啊!对另一半人什么都没说。
结果短短一个月以后,那些被告知干活就是锻炼身体的清洁工,平均体重下降了一公斤,血压也下降到了正常水平。而另一半人没有这些效应。
这个结果有两种解释。一个解释是清洁工的心态直接地、自动地影响了健康;还有一种可能性则是那些被告知干活儿就是锻炼的清洁工,她们干活的时候特意更卖力气了。
如果是后一种解释,那这个效应就不怎么神奇 —— 但结果更像是第一个解释!有人做了一个长期跟踪研究,考察了6万人的“健身心态”和他们二十多年来的实际健身状况。结果是心态比实际的锻炼更重要。哪怕两个人的实际锻炼时间长度和锻炼水平一样,那个自以为练得好的人,他的死亡率会比那个悲观的人低很多。
所以克拉姆的建议是你要积极承认自己在锻炼。你不必骗自己,但是千万别总说自己的锻炼水平不如别人。别忘了打扫卫生也是一种锻炼。
心态对“抗衰老”的影响就更大了。让一群七八十岁的人在一起假装自己年轻了20岁 —— 哪怕只有五天,他们的关节炎症状也减轻了,站的也更直了,大脑反应也更快,连智商都提高了。
《新科学家》说,如果你心态年轻,你能平均比别人多活7.5年。如果你整天说自己不行了、真是老了,你甚至可能会提前38年得上老年病。
……所以,心态是真的很重要。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安慰剂效应。
生活中有些人早上要是不喝几杯咖啡就无法工作,说咖啡能让他们头脑清醒 —— 但是,有研究表明,喝咖啡的作用,可能仅仅是个安慰剂效应。事实上,哪怕你给人喝的是清水,只要你告诉他这水里有咖啡因,他喝下之后也能感到精神倍增!
关于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哪怕你知道这是安慰剂,它还是会对你有用!这是一个重大好消息,这意味着安慰剂效应不是一个害怕被拆穿的戏法。你大可以放心了解相关的研究,做一个理性的、清醒的明白人,同时你还能享受安慰剂的好处。
人生何处不是安慰剂。下次看到有人说他如何如何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在心里问问,这到底是他被迫如此,还是他的主观心理把自己变成了那个样子。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主观的世界之中。
那么了解了心态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就应该时刻考察和反思自己的内心 —— 你得学会“三省吾身”。《论语》里说的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是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普通人没有那么大的动力。老年朋友圈经常说的什么“不生气”之类的鸡汤,则根本上不了台面。
从这些科学知识的角度,最有用的三省吾身,应该是下面这样 ——
装什么病?
卖什么老?
你干活就是锻炼身体知道吗?
知识点二:“坚毅力”…可能是个站不住脚的学说
假设现在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了,你生小孩的时候可以像打游戏的人物设定一样,给孩子定制各项“品质点”。可选的品质包括智商高、长得好看、身体健康、身材高大、性格外向、为人善良、做事有耐心、有专注力、开放的头脑等等。那么请问,你会重点加哪些品质点呢?
那能不能把所有这些品质点全都加上。
平时阅读各种成功学、励志故事,差不多就是这种心态:你希望把什么好品质都学到。但是这可能不太明智。有些品质可能对你想要的成功并没有作用,而且好品质之间有可能是矛盾的。
最近两年有本特别流行的书,叫《坚毅力》(Grit),作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Grit”这个词现在已经因为这本书成了流行词汇。
所谓“坚毅力”,很可能是个站不住脚的学说。
1.达克沃思的理论
“坚毅力”是近年来达克沃思和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按照达克沃思的定义 ——
坚毅力(grit) = 热情(passion) + 坚韧(perseverance).
所谓热情,就是你对你做的这件事有非常强烈的兴趣。所谓坚韧,就是你要百折不挠,有韧劲,能长期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凭直觉想想,坚毅力肯定是个好东西,又有兴趣又不放弃,那肯定成功啊。
是不是好东西,你得有研究证据才行。达克沃思在书中介绍了她本人在西点军校做的一项研究。西点军校的训练非常艰苦,很多人不能坚持到达标。达克沃思来到西点军校,对学生做了一番性格测试,看看谁的坚毅力更强,然后再跟他们的成绩作比对。结果发现,那些最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这个坚毅力。达克沃思本人以前还当过中学数学老师,她的亲身体会是,小孩聪明不聪明跟能不能够学好数学关系不大,最后取得好成绩的都是有坚毅力的孩子。
坚毅力说的是后天的努力。而达克沃思认为,努力比天赋重要得多。为了说明这一点,达克沃思提出两个公式:
技能 = 天赋 ×努力
成就 = 技能 ×努力
这两个公式显然有道理。你光有天赋不行,还得努力,才会获得技能。你光有技能还不行,还得努力,才能发挥技能取得成就。那这么一算,“成就”就等于“天赋”乘以“努力”的平方!努力被算了两次,所以坚毅力必然比天赋重要。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天赋不太够,这两个公式绝对是好消息。
更好的消息是,达克沃思还说,就算你现在没有坚毅力也不要紧 —— 坚毅力是可以慢慢训练养成的。训练方法分四步。第一是你要培养对某个领域的深入兴趣。第二点是你要用科学方法刻意练习。第三点是你要有远大目标,比如如果我喜欢画漫画,我的目标就是要去《纽约客》杂志开专栏,那我就算被拒也要坚持不断地给他们投稿。第四是你要有希望,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做到这四点,坚毅力就出来了。
所以这个“坚毅力”实在是太好了。首先它比天赋重要得多,特别讲平等。其次只要你愿意学,你就可以拥有坚毅力。达克沃思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读者。她说我从小就挺笨的,我爸爸就一直说我不是天才 —— 可是我很努力,结果现在我反而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
这么好的东西……是不是觉得有点鸡汤的味道。
2.学界的质疑
《坚毅力》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待了很长时间,达克沃思也被邀请做了 TED 演讲,“Grit”这个词算是流行开了。但是坚毅力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
2016年,NPR 的一篇报道,采访了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库斯·克瑞德(Marcus Crede)。克瑞德对达克沃思的坚毅力学说提出了三点严厉的批评。
第一点,达克沃思夸大了研究结果的显著性。
比如那个西点军校的研究,达克沃思的书给读者的印象,是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毅力。可是如果你去看达克沃思的原始数据,西点军校的达标率本来就高达95%,而坚毅力最强的那些人,他们的达标率也不过就是98%。
坚毅力无非就是把达标率从95%提高到了98% —— 这个效应似乎并不怎么厉害啊。
第二点,坚毅力对成功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有人做研究表明,坚毅力和大学成绩的相关系数只有 0.18,而达克沃思自己的研究中,这个相关系数也仅仅是 0.20。这个相关性可是有点太弱了。
在统计学家看来,相关系数低于 0.4 都算弱相关,结论就不可靠 —— 你这个 0.2 可以说是个根本就不靠谱的效应。
这个效应这么弱,达克沃思自己在 TED 演讲里面居然说:“我一直在研究到底是哪个素质对成功最重要,我发现成功的关键不是社交能力、不是你的长相好不好看、不是你的身体健不健康、不是你的智商高低,而是你有没有坚毅力。”这话是不是有点过了呢?
《坚毅力》这本书的封底大V推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给的推荐语是:“心理学家寻找成功的秘密已经找了几十年,现在终于有人发现这个秘密,她就是达克沃思。”这种吹法是不是有点太慷慨了?
第三点,坚毅力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新。
达克沃思管它叫“坚毅力”,但其实这个概念就是以前心理学家说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心理学界有个众所周知的“大五性格”分类法,从五个维度测量一个人的性格,其中有一维就是尽责性。所谓尽责性,就是这个人够不够自律,做事是不是细心,能不能坚持完成,有没有条理,能不能三思而后行。有人做了大量的性格测试,坚毅力和尽责性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 0.8 到 0.98 —— 你基本上可以说坚毅力本来就是尽责性,这是新瓶装旧酒。
而对于尽责性,前人早就做过很多很多研究了。人们早就知道尽责性基本是个天生的素质,很难通过后天训练提高 —— 那达克沃思凭什么说坚毅力就能训练提高呢?
3.没有坚毅力,也能成功
《英国心理学会研究文摘》上有一篇新研究综述,其中提到科学家对坚毅力的一些最新批评说,坚毅力的两个方面 —— 热情和坚韧 —— 对成功的“有效成分”其实是坚韧,热情似乎没什么用。而就算是坚韧,对成功也只有比较微弱的作用。
说到成功,肯定认同“创造力”是个好东西。而一个新研究则指出,坚毅力和创造力之间不但没有关系,甚至还可能有负作用的关系。真正让人有创造力的是开放的头脑,而开放的头脑和坚毅力可能是矛盾的!
坚毅力,是让你长期对某一个领域保持特别专注的兴趣,最好只干这一件事。开放的头脑,是让你对很多东西感兴趣,尝试很多件事。所以你不太可能特别坚毅还特别开放。
就算坚毅力能让你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功,比如说从西点军校毕业 —— 但是成功有很多种啊。对艺术家、企业家科学家来说,开放的头脑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坚毅力的确是个好品质,但并不能算是一个特别难得的品质。心理学家测量坚毅力无非是让受试者做些心理测试题 —— 你是否曾经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表现出一点坚毅力很容易,而大学考试成绩可是硬指标。
再进一步,坚毅力是个有点“一根筋”的极端态度。也许更科学的做法是在坚毅力和开放头脑之间找一个平衡。你到底是坚持一个目标不动摇,还是随时改变一些兴趣,多接触一点东西?处理这样的矛盾,我们最好有点哲学精神,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好。
达克沃思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她选了一个好词儿 —— “grit”。朗朗上口,让人一听到就印象深刻,好像还有一点年轻人的活力,比什么老气横秋的“conscientiousness”好听多了。
以后可以多用一下“grit”这个词,这是中文世界里说的不多的一个性格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