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3月8日
驱动问题:
1.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
2.如何挖掘文本的人文主义价值?结合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思考:
1.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
阿啃的《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这堂课不断重置我们对课堂的期待,然而,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家长觉得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孩子和家长都觉得这样的课不会让人觉得“无聊”。这样的教学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课堂究竟想要带给孩子什么?课堂的功能又是什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的功能,不仅是“带来”,还可以是“点燃”——点燃激情,点燃想象力,点燃创造力。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此。当然,在充满激情的同时,也应该在课堂里运用文本,教师在课堂中要成为真正的“平等中的首席”,必须带领学生走向深入,走向丰富。
2.如何挖掘文本的人文主义价值?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下,整体的教育环境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要融入相应的理念,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自身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褪去了懵懂无知的面貌,对于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他们思想上的转变,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自己视为引导者,引导大家去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美好品质,让大家在主观意识中形成对生活以及生命的热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能够主动地将"德"与"学"综合,体会生命的价值。
例如,在进行《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体会文中母鸡对小鸡的感情,同时课文也着重强调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品质,表明"爱"是伟大无私的主题。由于文章以"母爱"为核心,所以能够在全班范围内产生共鸣,因此让同学们代入"小鸡"的身份,来亲自感受被母鸡保护、照顾的全过程,在感动中深刻理解母爱的内涵,然后再让大家说出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过的故事,在分享过程中获得发现生活点滴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