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第三次看《断舍离》这本书。但是似乎我并没有什么长进。比如看书,很多书都是翻开很多次却还是没能看完,或者看完也没有记住什么。我想我是一个严重需要断舍离的人,总是太着急,想要太多。
一、断舍离
断,意即拒绝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每每发现自己缺某一样东西的时候,就会很开心地去淘宝下单,因为买东西满足了人性尤其是女性中买买买的欲望,它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是,我很快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买来,更多是堆积着没有用。如果能在想要买东西的当口,多问一句自己,你真的需要它吗?也许答案会是不需要。
舍,就是扔掉那些当下的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但是我还是充满疑惑,当下的跨度是多少,指的是今天,还是这个月,还是今年。这是很难界定的。所以这也是舍弃的艰难之处吧。
离,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出离心,也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断和舍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想要幸福,就要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大概就是作者说的这种境界吧。
二、做到断舍离有什么好处?
一开始我看这本书只是起源于我的小空间实在太杂乱了。虽然我时常花很多时间去整理它,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又乱了。而且,我时常忘记我的某一样东西放在哪里。但是,看完《断舍离》发现它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收拾、整理东西的书,而是一本从对东西的断念开始逐步到能做到清空人生的杂念的一本书。
作者把不能断舍离的住处比作便秘。因为堆积造成空间阻塞,导致能量耗损,光和希望不能流动进来,而做到断舍离就是一个通顺的过程。
从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做到断舍离到开始尝试断舍离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的过程。因为我们对待物品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自己的态度。并且,从“这个东西扔掉好可惜”到“我不需要这个东西”的转变是把自己的关注点从物品转移到自身的过程。丢掉不需要的东西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执行力的承诺。所以,尝试断舍离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过程。
同时,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因为,学会整理自己的住处我们也就慢慢学会整理自己的内心,从而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朋友,哪些是挚友,哪些又是不必要但自己紧紧拽住的关系。就好像逝去的爱情,留着纪念物也没有意义。
三、为什么做不到断舍离?
作者提到了三种人:逃避现在、执着过去、担忧未来。
逃避现在的人或许对他的现状并不满意,但又害怕改变,于是选择了逃避。比如说,维持一段自己并不想要的婚姻,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为面对意味着痛苦,所以选择了逃避。以至于住处堆积成山,自己却不想面对。
而执着过去的人可能是贪念过去的美好,或者难以忘记过去某段痛苦的记忆,一直不能放下。就比如怀旧的东西最难丢弃。但若是破裂的关系,空留着彼此的东西,看到它们会引起一昧的伤感,还不如丢了罢了!
担忧未来的人会囤积一堆认为自己将来会用到的东西以此来消除自己对不确定未来的不安全感,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什么时候能用到它们。东西占据了能量,却不能发挥价值。
而另外,现在社会的一些原因也加剧了人们不能做到断舍离。因为物质泛滥和商家折扣,正好切中了人们偏好拥有跟贪小便宜的特性。
四、如何做到断舍离?
扔东西的时候要说“谢谢你”和“对不起”。对自己的物品的断舍离的过程也是对待自己的过程。因为它们也曾经被我们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对于那些曾无比珍惜、物尽其用的东西,扔掉的时候要对它们说“谢谢你”,而那些还没有用完却选择丢掉的东西,要对它们说“对不起”(我发现把物品拟人化可以让我们更加珍视我们与物品的关系,从而也会更好地做到断舍离)。
保持总量不变的法则。对我们拥有的东西进行排序,然后在我们每次购进东西的时候,丢掉排序在最后的东西。这样的好处在于每一次我们都会更加审慎地去把握“断”这个关口。也能更加理性地看待我们和身边的东西的关系。
(今天写这篇读书笔记也像“便秘”一般。大概是还做不到断舍离的人,参不透它的真正含义吧!要在今后的日子里去践行跟练习断舍离,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