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三、於往還時
【於應往時,及非往時,能正了知;於應還時,及非所還時,能正了知。】
這是第三科「於往還時」。「於應往時」,說這個地方,我應該去,我可以去;但是,你還要觀察時間的,這個時間可以去。「及非往時」,這個時候不應該去。「能正了知」,你要知道這件事。「於應還時,及非還時」,也要「能正了知」的。
《披尋記》八四一頁:
《於應往時及非往時者:如下說言:又有居家我雖應往,不應太早太晚而往。若施主家有違務時,亦不應往,若戲樂時,若有營構嚴飾事時,若為世間弊穢法時,若忿競時亦不應往,如是一切,名非往時。與此相違,名應往時。》
「於應往時及非往時者:如下文說言:又有居家我雖應往,不應太早」,太早去不對,「太晚」也不對。「若施主家有遽務時,亦不應往」,他很忙,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辦,你不要去。「若戲樂的時候」,你不要去。「若有營構嚴飾事時」,就是他家裡裝修的時候,這些事你不要去。「若為世間弊穢法時」,你不要去。「若忿競時亦不應往」,他家裡有糾紛有衝突,不要去。「如是一切,名非往時」。「與此相違,名應往時」。這個瑜伽師地論說得非常詳細,都告訴你。
亥四、於如往還
【於其如是如是應往、及不應往,能正了知;於其如是如是應還、及不應還,能正了知。】
現在這以下是第四科「於如往還」。
「於其如是如是應往」,對於那一家你可以去,時間也是對,這樣子、這樣子…你就可以去。「及不應往」這樣子、這樣子…你還是不應該去的,這件事你也應該明白,「能正了知」。「於其如是如是應還,及不應還,能正了知」。
戌二、結
【是名正知。】
《披尋記》八四一頁:
《於其如是如是應往及不應往者:如下說言:又如所往如是應往,乃至廣說。所受施物應知其量,是名如是如是應往,與此相違,名不應往。》
「於其如是如是應往及不應往者:如下說言:又如所往如是應往,乃至廣說」,前面這一段文「如所往,如是應往,乃至廣說。」前面說的。「所受施物應知其量」,你到那兒去做什麼呢?其實就是化緣去了,或者是你缺什麼衣食,缺什麼就化什麼。所接受他布施的東西,「應知其量」,應知道量,那個人是不是有這麼多的能力,而你自己所需要的也是「量」,那個人能布施呢,也是有量的,你要知道這個量。「是名如是如是應往,與此相違,名不應往」。你就不應該去。
酉二、顯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自知而往自知而還,往所應往非非所往,還所應還非非所還,以時往還不以非時。如其色類,動止軌則禮式威儀,應往應還,如是而往如是而還。】
這底下「顯住相」,「正知而住」這個「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說那個修行人他有這樣的智慧,能這樣子知道這些事情。「自知而往自知而還」,他由他自己的正知,這個清淨的力量,這樣去了然後又回來,這件事這樣做了。「往所應往非非所往」,你能到那個地方是你應去的地方,這個約處所說,是「非非所往」之處。「還所應還,非非所還」,這也是正確的。「以時往還不以非時」,去要有適當地恰當的時間,還也是「不以非時」。
「如其色類,動止軌則禮式威儀,應往應還」,「如其色類」這個「色」是什麼?就是你的身份,你的身份;你是個比丘是一個身份,你是個比丘尼的身份,你是沙彌、沙彌尼的身份,你這個身份。「動止軌則」,你這個身份,你的「動」或者是「不動」,要有一定的規則的。「禮式威儀」,「禮式」就是禮法這個禮貌,你是個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一個禮貌,你是個比丘,你是個小沙彌,這是不一樣,你有你的威儀。「應往應還」,你要按照你的身份,要合乎這些禮式威儀的軌則而往而還,應該這樣子「應往應還」。「如是而往如是而還」,「應往」就「如是而往」,「應還」就「如是而還」,應該這樣子。
未三、結
【如是名為若往若還正知而住。】
這是把這段文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