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之现状

只知道陈独秀是D的创始人,只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却不知道他也关心教育,关心汉字教学。抗战中,他居四川江津县,专力撰写《小学识字教本》一书,他为减少儿童识字的痛苦,取习用之三千字,得其字根及半字根凡五百余,因一切乃至数万字皆可迎刃而解,因一切字皆字根所结果而孳乳出来的。这本书上篇释字根及半字根,下篇释字根所孳乳之字,每字必释其形与义,使学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此不独使学者感兴趣记忆,且于科学,思想的训练植其基础。所以名为“教本"者,是为小学教师用的。

时至今日,我等小学教员日常最苦恼者、而今日之小学生乃至学龄前之中国幼儿,莫不深受“识字”之苦。这苦一来之于舶来品——拼音,明明是外国货,偏冠以“汉语拼音”的名头;二来之于那细而硬的铅笔,五六岁的孩子,筷子都没拿稳的“纤纤擢素手”又怎能拿着硬拐拐的铅笔在那小小的田字格里写字。那小小的身子趴在桌子上,又怎能不弯腰勾头塌背呢,这才不是真的“爬格子”吗?今日之小小“眼睛客”不正是这么练出来的吗?

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学期大概也写会250个字,小学六年也不过2500字,相对于号称十万的汉字总量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可今天我们花在识字教学上的时间可谓多矣,尤其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课程标准里规定了“每节课不少于十分钟的写字时间”,哪里是这样,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天写字时间早超过四小时了,占到在校时间的一半以上了。长此以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势必受到巨大伤害。

早在五年前,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先生就提出过“汉语拼音”还是“汉字拼音”?——关于互联网时代下汉字教育起点“问题”的建议案。近日听中央民族大学徐建顺教授对今日识字教学的看法,都很受启发。几年前在培训中也听到了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特级教师黄亢美关于“字理教学”的讲座。

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无疑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心,而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能力并非反复训练的结果,而是在对学生汉字学习认知规律以及汉字本身规律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法交给学生方法。徐建顺教授就提到了“学千字识万字”的方法,其实也就是黄教授所倡导的依据字理进行教学,形成学生识字析词的能力。字理教学主要是依据字理,对构字率较强的象形字的教学一般采用“溯源”,“对照”的方式进行。“溯源”就是简明扼要地阐述汉字产生、演变的过程,“对照”就是将楷体字各部位跟篆体各部位进行对应比照,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形声字占据汉字的80%以上,学生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高的独体象形字以及用它做形旁时用于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能力,进而触类旁通地学习大量形声字和会意字。

总而言之,识字是关键,音形意结合是基本要求。而我们的识字教学中往往产生出的是形义虚化,更谈不上字理分析,表面上看“量广”,实际上“质虚”。大多时候是只会读,其形义就不甚了了,这势必影响学生的自主阅读,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

“活用汉字三千,人生风光百年”。这样的目标何日才能实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