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令之(683—756),字君珍,号明月,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神龙二年(706)进士及第,成为福建第一位进士。开元中,官左补阙、太子侍讲。后辞官归乡,迁居厦门岛洪济山北,成为厦门岛最早的开拓者之一。诗人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他坦言读书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一定会遇到明时、明君,总会出人头地,就像当年的苏秦与韩信一样。
草堂吟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说宫商调。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读人皆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不妨当一下“闭户先生”——
—— 男儿立志需稽古 莫厌灯前读书苦
这首诗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白云为伴”,一个是“闭户先生”。 前者借用了陶弘景的诗。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有这样的句子:“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人用这个典故,旨在描写自己的读书环境,当然也是表明自己甘于寂寞,勤奋苦读的决心。后者借用了晋·张方《楚国先贤传》讲的孙敬好学的事:“孙敬好学,……常闭户,号为‘闭户先生’。”表明诗人愿意像孙敬那样,闭门苦读。
苏秦在未遇之前,曾经在家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但是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兄嫂都瞧不起他,认为他不务正业、异想天开。但是后来苏秦终于得到秦王的重用,身挂六国相印,名躁一时;韩信当年也曾被认为是游手好闲的公子哥,甚至还在淮阴街头受过胯下之辱,但是后来被刘邦封坛拜将,成为刘邦的重要帮手,叱咤风云。
机会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从古人的事例中,诗人看到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诗的最后四句,提出了读书观点的核心。即读书重要的是要“稽古”,也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读书是快乐的,因为书中有你需要的一切。但是,读书的过程也是艰苦的。除了要坐得住冷板凳外,有时还要忍受物质贫瘠的困苦。这个过程,有可能是极其慢长的。可是惟有吃得苦中苦,方能为人上人。只有自身过得硬,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乘势而上,大显身手。到那时,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所有的痛苦都成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