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抬手轻敲讲台,试图唤醒那个低垂的小脑袋时,窗外的榕树正被风掀起簌簌声响。眼前是初三的语文课堂,本该是为梦想蓄力的时光,可孩子们眼底的惺忪,却像一层薄雾,遮住了文字里的光。更刺眼的是,下课铃刚响,刚才还昏昏欲睡的身影便瞬间满血复活,走廊里的奔跑打闹声、欢声笑语,与课堂上的沉寂形成尖锐的对比,刺得我心口发紧。
作为陪伴孩子们走过三年的语文老师,这样的场景让我痛心不已。我不愿相信他们是对知识无动于衷——当我讲《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他们也曾眼神发亮;当我聊到中考作文的生活素材,他们也曾主动分享心事。可为何一落到枯燥的知识点梳理、反复的题型演练,他们便只剩倦意?我心疼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本该在文字里感受山河辽阔、人间温情,却在升学压力下对课堂失去了期待;心疼他们明明有旺盛的精力,却只能在课后的短暂时光里肆意释放,把课堂变成了不得不熬过的“煎熬”。这份痛心,是为孩子们被辜负的求知欲,更是为语文教育本应有的感染力,在重复的应试训练中渐渐消磨。
痛心之外,更深的是对自身教学的深刻反思。初三的课堂,难免被考点、题型、分数裹挟,我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知识点的搬运工”?我执着于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病句修改的八大类型、阅读题的答题模板,却忘了语文的灵魂在于共情与体验。当我机械地拆解《乡愁》的意象,是否忽略了引导孩子们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牵挂?当我反复强调作文的“凤头豹尾”,是否忘了告诉他们真诚的表达比华丽的辞藻更动人?我习惯了站在讲台上单向输出,却少了俯身倾听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或许他们早已对重复的训练感到厌倦,或许他们渴望更灵活的课堂形式,或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被理解、被看见的瞬间。或许教学的反思,从来不是自我苛责,而是在“应试”与“育人”的平衡中,重新找回语文教学的温度与活力。
将目光从三尺讲台投向整个初三教育生态,更生出沉沉的深思。这些孩子,清晨六点便被闹钟唤醒,深夜十一二点还在灯下刷题,周末被补习班填满,他们的精力早已被透支。课堂上的困倦,或许只是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他们不是不想专注,而是实在力不从心。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是否过于追求“效率”,而牺牲了孩子的天性?初三的语文,本应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却有时被简化为应试的工具;知识本应是滋养心灵的养分,却有时变成了压在孩子肩上的重担。
当升学压力层层传导至课堂,老师们不得不加快节奏、强化训练,孩子们则在被动接受中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总说“教育是静待花开”,可在初三这“关键一年”,谁又敢放慢脚步?我们总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兴趣往往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课堂的倦影与课后的欢歌,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初三教育的痛点与困境。作为语文老师,我愿在反思中调整脚步——多一些情境化教学,让文言文字活起来;多一些个性化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就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课堂成为他们可以喘息、可以成长的空间。
但我更期盼,整个教育环境能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对孩子身心的关注,少一些唯分数论的苛责。让初三的课堂,既能承载升学的使命,也能保留知识的魅力;让孩子们既能为梦想奋力拼搏,也能在文字里感受美好、积蓄力量。这是一位初三语文老师的心声,更是对教育本真的执着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