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是天津线下的幸福成长日,上午是智慧父母&个人成长工作坊,下午是读书会,今天已经进行到第62期,每周的这一天,都是带着心灵泡温泉,帮你从喧嚣的市井中找到自己的中心点,来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生活和工作。
上午的时间大家一起做了一个个案练习,案主的问题是“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了,怎么办?”
如果从常规的角度上分析,我猜每个人都会给出很多建议,比如说“威逼利诱、打骂威胁、允许接纳……”等等,方式方法应有尽有,只不过无论用哪种,心理都会隐隐的有不安的感觉。
通常经历过一段时间学习的伙伴最容易出现“自我要求综合症”,就是用一些包裹着“无条件养育”糖衣的炮弹轰炸了自己,也轰炸了孩子。当然这里可以涉及到很多自由和界限的问题,但我今天不想花篇幅聊这部分内容,因为凡是区分,必然会产生矛盾,而且把锅甩给孩子背,这事实在没啥意思。如果非要找原因,每个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是背后的心理现象是相似的。在这几年的个案咨询中,我发现这类孩子在早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有这样共同现象:
第一、父母在孩子早期抚养参与率较低
第二、依恋关系不够安全
第三、父母惩罚打骂孩子比较多
第四、过早开始寄宿或寄养生活,隔断了和父母的关系
第五、家庭关系问题
这些现象,都可能让孩子从小出现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容易退缩、回避,不善于求助等特征。
所以这类孩子在学校或者园所里在面对同伴关系的处理或矛盾时,面对老师的批评、同伴的冷落,就开始自我怀疑、否定、自卑、导致情绪波动,进而出现不愿意去学校的想法,一想到去学校就觉得痛苦不堪,而家长如果想支持到孩子,需要更多的了解孩子背后的心理诉求、学习情况、人际关系情况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家长是否有一颗开放的心,可以及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既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焦虑紧张,我的导师曾亮老师说:”你只能用你的平安点亮对方的平安“,当然如果家长觉得难以琢磨孩子心理,就更需要专业帮助才能更加有效。
今天现场大家一起用个案练习的方式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索,在过程中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那个表面看上去”孩子不想去学校“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家庭关系需要调整的信号,每一个焦虑的妈妈的背后都有一个缺位的爸爸,而当爸爸缺位的时候,孩子粘妈妈就会变成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孩子粘妈妈的时候,不想去学校也会变得自然而然……当妈妈在练习中看到这一点时,痛哭流涕,或许这是一份唤醒,或许这是一份召见,看到了自己那颗被压抑的疲惫而又不自由的心……
曾亮老师说:“影响你的往往是你不知道的东西”
我们以为貌似需要简单粗暴去在孩子身上下功夫,用各种方法驱动孩子去学校,却忽略了孩子内在的动力导向,如果不从根源释放,做任何行为上的调整都很难持久有效。
当我们重新调整了家庭关系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变得没那么紧张,也愿意看向更远的地方,而不是只粘着妈妈,也更有安全感、力量感愿意踏出家门,融入团体,这一刻大家豁然开朗……
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你,就是孩子的环境!”和孩子一起成长,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孩子真实相处,放下指责和孩子真心沟通,那么孩子身上的束缚就会少很多,每个生命都有成长的天性和力量,父母的理解和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滋养,养育孩子对父母来讲,是一场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