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的过程,这一章学完了,头脑中的信息有些散乱,总结一下:
我们的体验有六个水平:渴望、未实现的预期、知觉、感受、应对方式和行为。转换可以在这六个层次中的任何一个层次来进行但多数是针对了期望,知觉和感受三个层次。
在期望层次,我们的心中,有一些小时候一直期望拥有而没有满足的愿望,武志红称之为未完成情节,就是因为它没有完成,没有实现,所以我们对他它念念不忘,便从小到大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我们小时候想要一条蓝色的裙子,而妈妈没有给买,那么长大后,便总是对蓝色的裙子情有独钟,买再多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白,唯有看见当初那个受伤哭泣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未完成的期望,并把这种未完成的期望与现在来分离,看见它,在生活中用现在可以实现的方式来满足这个期望背后的需要,从而放下这个执念。这就是萨提亚所说的去除纠结的过程。
第二层次是针对知觉。我们对于一个事情,因为小时候的认知片面而形成了一个深入内心的信念,但是这个信念多数不是事实,当我们长大后,能够看到更多的方面,收集更多的信息就可以转变这个信念,这是萨提亚说的知觉重构。
第三个层次是针对感受。我们的感受,有愤怒,受伤和恐惧,而愤怒更为常见,对于这个感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直接的发飙,可以把它压抑,也可以来深层的觉察,了解到自己内心没被满足的期望,转化为其他的感受进而继续面对。这是萨提亚所说的转化感受的感受。
经过这么三个层次的转变,我们的应对方式和行为,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然而然的转化,也就可以与我们内在的深层渴望实现链接,如此六个层次中的另外三个层次,可以实现转化。
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有两个注意事项:
一个是不可以用僵化的方式。人是千差万别的,经历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不可以把萨提亚的理论,只选择其中的一项,而片面的使用。一定是就事论事,因人而异,就像孔子因材施教一样。而孔子后来成为被抨击的对象,就是因为后人把他的思想进行了僵化的解读,形成了吃人的礼教,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第二个是添加的理论。对四种应对模式分别进行添加,同时对我们的情绪也可以进行添加。记得雨馨老师讲过,我们上台紧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紧张的自己,同时也看到为了这次演讲认真准备的自己,这就是一种添加理论。通过认识的添加,情绪的添加,让我们走出偏执的误区,看见一个更全面的自己,更全面的他人。这是一种慈悲的处理方式,更是一种系统化的处理方式。
文摘:
萨提亚模式认为,治疗和转化过程需要在所有的水平上发生,并贯 穿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告诉我们转化应该从哪一 个特定的水平开始。
已经证实的一点是,单纯的认知并不足以推动转化发生作用。因 此,萨提亚通过使用幽默、催眠、冥想、音乐、身体接触和歌唱这些形 式,来激发人们大脑右半球的活力
一种简单的转化干预技术就是为原本存 在的事物添加一些新的东西。比方说,与其与黑暗斗争,倒不如为它增 加一些光明。在增加光明的过程当中,黑暗也就消退了。与此类似,
当我们为自己增加新的知觉、新的感受和新的期望时,新的应对模式 也就产生了。就这样,我们通过为过去的事物增加某些东西,对它进行 转化。
当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愤怒感觉时,我们将会注意到所有对于自己来 说可能采取的选择.
•我们可以攻击其他人。
•我们可以通过言语的形式承认自己的愤怒,或只是简单地对自己 承认我们的感觉。
•我们可以责备别人,指责说是他(她)“让我们愤怒”。
•我们可以将这种愤怒留在内心,并渐渐将它压制。
•我们可以在更深层的水平上思考我们的体验,看看究竟是什么激 发了我们的愤怒。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硬币的另一面——伤害或恐惧,并 面对这些感受。
上述任何一个层次上的转化都会引发内部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让 人们体验到更多的责任感。这种转化还会带来几种别的副产品:自信、对 更多选择的觉察以及通往更多内部资源的途径。这些副产品转而又会帮 助来访者改变他们对夕卜部世界的处理方式,包括让他(她)的关系更加亲 密,让他(她)的沟通更加有效。
这个个体周围的人同样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