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对于无意识状态的描写非常细腻,比如书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无法与任何人产生亲密关系的人,他本能地拒绝与人建立连接:与人说话时没有眼光接触,从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自己的观点也是靠引用叔本华的言论来表达,他建立了一堵墙将自己与世界隔开了,而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的。
与他接触的人都觉得他自负而高冷,但事实上是他悲惨的童年经历让他严重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比如,当他人没有以明确的问句型式来提问时,他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回答。当别人帮助他时,他漠然以对。甚至当他赞扬别人的时候表达出来的也是羞辱和否定。他的行为和意图之间缺乏一致性,他却毫无觉察。书中菲利普描述了当一个情境让他感到压力,他需要收紧注意力向内去感受压力并试图表达时,思绪就会自动溃散,他向外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没有回应的漠然。所有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但给团队中的其他人带来了愤怒和困扰。
作为咨询师的朱利亚斯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一次次的把菲利普行为的潜意识挖出来放在团队的其他人面前,让他一次次地获得队友的理解,也一次次地让菲利普看见自己,然后尝试着做出改变。看见是唯一的出路。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和一个朋友的聊天。她说先生抱怨她看不到自己,吃饭时拿歺具从来只拿她自己和孩子的,不帮他拿。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看向了自己,发现这是成长经历造成的。作为幺儿的她一向被照顾,没有照顾他人的意识,所以并不是故意的忽视。而她先生在自小的环境中养成了关照他人的习惯,他就会无意识的扫描周围有没有需要照顾的人,而他同时会推已及人的认为别人也应该是这样的,所以当最亲近的人没有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被忽略了而感到委屈。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家刚好相反,我先生是在一个被照顾的环境中成长的,所以他吃饭时只会拿他自己的歺具。我这个习惯了照顾别人的人则会无意识的帮所有用歺的人拿。这里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奴役我们的无意识。所以当女儿只拿自己的筷子坐在歺桌边等我们一起吃饭时,我只能告诉自己又一个习惯被照顾的孩子出现了。但我无法刻意打造她的成长环境,唯有等她自己看见。
在第二遍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许多上次没有看到的细节,我再一次像照镜子一样去照见自己。
比如,当菲利普的无意识被一次次的呈现出来的时候,大家对他的印象开始改变,有人开始为他的某个被其他人攻击的行为辩护了,但当咨询师朱利亚斯问菲利普对于受到别人支持的感受时,菲利普说:“我的感受很复杂。我喜欢被支持,但同时又对这种喜欢持谨慎的态度。一味地仰赖别人为你搏斗,自己的肌肉组织就会萎缩。”这里透露出了菲利普观念:他人的支持会带来自己的软弱。
这样的观念在他无意识的行为中就表现为对他人示好的不接受,也斩断了他人延伸过来的友情的触手。而菲利普这样的观念会不会又是对自己缺乏沟通技能的一种保护和自洽呢?
哈佛的幸福心理学课上有一个知识点:当行为与观念不符时,自我冲突产生了,为了自洽必须改变其中一个。所以我们有多少观念的生成是为了将就自己无法改变的行为?或者更深刻的说法,是为了将就我们无从看见的潜意识呢?
摘录:
如果我们从微小的细节去看生命,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可笑。就像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水,里面挤满了原生动物,我们会嘲笑它们急于奔忙,彼此争斗。无论在这滴水里,还是在人类短暂的一生中,这一可怕的活动都带有同样的喜剧色彩。
当大多数人在生命的尽头回首往事时,才发现自己为了一些无谓的盼望而虚度了此生。他们会惊讶地发觉,那些被忽视的、不曾被好好享受便匆匆溜走的时光,恰恰就是他们的一生。
财富和声誉…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们随时都可能被夺走……叔本华指出,`拥有’还具有一个逆向性,那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往往会反过来拥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