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不明说,不方便明说的话,寓意深刻的话,让听者(读者)颇费思量,称之为意味深长。
几乎所有的诗人的每一句话(诗句)都意味深长,仿佛不以这种方式表达一一蒙胧蒙胧加蒙胧,就不叫诗;几乎要达到这世上最后只有他(她)一个人知道是什么意思,OK,这就叫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些散文家(包括杂文)也是这样,不要人家懂,文章从头到尾句句意味深长,引得各路分析家如获至宝,谓之极其极其深刻,象万米以下的海沟里隐藏了最稀世的宝珠,给人能指点一下都可称高人。可能吧,他們把创造语言作为己任。
文章(特別诗歌)过于平直,一览无余的確乏味,如打油诗,没有文采。但是过分隐晦也没必要,那故弄玄虚看起来很美,实则无聊。分寸即水平。真正的大家这个分寸感覺总把握得刚刚好。昨晚看了季羡林老爷子的《老年十忌》就是那刚刚好的文章。
我没有制造玄奥的智商,只能平直地说话和作文。这与个人职业可能也有关系,教小学生你得要说得明明白白。可学生考试,特別是高年级语文,难题几乎全是意味深长的语句分析,要学生回答它本来是(换一句平实的话)什么意思?我真的常常不太懂,文章怎么不一开始就把话说的明明白白,非要通过资料里专家分析,再通过老师反反复复地教,学生才弄通了那句话的意思,有这必要没有?没有专家在资料里白纸黑字写出来,那句话的本来意思还确定不了,老师的个人理解不算数的。(因为放假在家,教科书也不在手边,否則举几例。)哦,这是训练学生如何理解意味深长的语句的能力,好文章总有些难懂的句子。
一般的文章,个人以为只有读第一遍才有味,如果第一次读时文中有什么意味深长的话没懂,不会慢慢去想,決不会因为不懂就认为文章高妙,对作者肃然起敬,而是讨厌。文学毕竟不是科学,是要以生活常识为基础的,写好人的好也就那几条,坏人的坏也就那几条。并非有那么复杂。
回忆起来,生活中那些惯于讲意味深长的话人,大都心怀鬼胎,自以为聪明,其实人品低劣,他們也许经常碰上不能明说的话,暗害,坑蒙,欺骗,污蔑,作弄,讽刺,,,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语言当然只能半遮半掩地说了。骗子手没有一句真话,总是话里有话,话外有话。别人听来就变成了意味深长。他們呢背后就沾沾自喜,高人一等。
最后再说明一下,诗词中句子都是跳跃性的思维,晦涩难懂,这是文体本身的要求,与诗人人品无关。但我怕动脑,蒙胧诗很少去捉摸。
(应该举些例子。可是例子举多了,文章又会被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