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4年的冬天来得很晚,学校国学大道上金黄的银杏叶,还正是盛年期。
或许,这些银杏叶,是为了你而留,在你荣休的这个节点,积攒一大波“杏”事,交付于你。
02
我很想来一次正式的告别,那种诚意满满、祝福满满的告别。
可我,是一个嘴笨的人。
所以,我只能坐在电脑前,让键盘来帮我完成这样的告别。
我的文字几乎都是一气呵成。唯独这篇,写了改,改了删,删了又写,在每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在每个挂满星星的早晨,在每个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我都在寻找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
也许,我的表达仍然显得笨拙了一些。但我知道,在你面前,那些华丽的粉饰都是多余,保持一份本真的“笨拙”,就是最好的表达。
所以,我想表达的,键盘最懂,还有你。
这是键盘和文字的“杏”事。
03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去微信上搜索了一些关于你的文章。
说句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去微信上搜索关于你的文章,那是因为发自内心对一个人无比的推崇与热爱才有的行动。
我是一个六十分万岁的人,当然会受到你的影响啊。今天,你说:“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再过两天,你会说:“我们还可以那样去尝试。”你总是保持着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劲头,将一件事日臻完善,及至完美。当然,就算事情已经结束,你也会给出另外的可行的建议。
那是因为你全身心投入了心力,才寻找到了那么多的可能。
世界正是由无数个如你一样有卓越追求的人才得以前进,这是“杏”事。
04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数学组的每一个人都受到过你的“恩泽”。我不敢说我是最多的那个,但我应该是最早的那一个。
翻开这些年取得的一些小小的成绩,“军功章有你的一大半”,这是真话。
去年参加区上工作室领衔人答辩时,专家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想要抓住你临近退休的岁月,再多给我们一些引领。”
只可惜,我这个天天坐在你左边的人,不懂珍惜,不太会践行“不耻下问”。而现在,我要学会适应办公室不能经常看到你,每每想到一个关于课堂的较为兴奋的话题,我只能将这个话题原路返回。
我这算是后知后觉吧。
因为自从遇见了你,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做课题,什么是做真正的研究,什么是写“片段+反思”,什么是写“案例+欣赏”……懂得什么是分享,什么是悦享,什么是以学生的真问题为主的课堂……曾经梦想着能在某本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也因为评说了你的课,实现了这个愿望。
武志红有篇文章题目是《离你最近的5个人,暴露了你的人生走向》,我想说:离你最近的我,常常让我“醍醐开窍”,让我的想法远离我的舒适区。
所以,身边有一个能随时聊聊教学,探讨对某节课的看法,亦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更何况你是一位“高成就,无架子”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单方面认为我们是“尺码相同”的人,这是属于我人生的一大“杏”事。
05
有人说:何以解忧,唯有退休。可我知道,你是退而不休,你也就无忧需解。
因为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项事业。你的喜欢是用行动表达,是用扎实的业务精进来回答,是将成片的时间用在教育来回答。
读你的专业发展史,听你的讲座,都会受到感染。我深信,一个保持着不断学习、思考的人,会一直焕发生命的活力与朝气。
每次遇到专业问题,你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毫不费力。你脱口而出的某某理论,某个学术主张,对我来说都是一节新课,一次全新的启发。
那是你的乐趣,也是你的志趣。能够将乐趣与志趣演绎得如此完美的人,唯有你。
我知道,那是你真正将心用在了这里:看书、看视频听讲座、听课、思考、构建……你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也是一本行走的教师教学用书。所以,专业上请教你,我们就有了很强的依靠。
这是我们团队乃至学校的“杏”事。
06
这些年,我跟着你一起研学的步伐走过杭州、宜昌、梁平,也去过宁夏等地方。
你曾说过:“希望每一颗种子都能够开花。”你还说过:“我相信教育在每一个孩子心里播下的种子,都会绽放出自己的花。”我见证了那些和你相遇的人,是如何开花的,学生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
你双向发力生长引领——向上生长:为专业发展注入能量和向下辐射:为乡村教师指引方向。这样的引领,是充满专业自信的,是有学术魅力的。你是“知行合一”的代言人,教育家的精神尽显:心有大我,价值引领,求是创新,精益求精,弘道追求,每一条你都成为了范本。
感恩这场相遇,这是每一个和你相遇的“种子”的“杏”事。
07
12年前和你相遇,12年后你先行奔赴下一个更自由更广阔更舒展的世界。
我会记住你对我的每一次鼓励和欣赏,也会朝着你前行的方向跟进。
因为我愿将这12年的相遇里,积攒的所有“杏”事,都赠予你。
愿你以后的岁月里,常有“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