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逛微博时,在人民网上看到这么一个话题:
近日有个网友发帖吐槽自己的老板,说自己微信不过是回复了老板一个“嗯”字,结果就被老板批评:“与领导和客户都不要回复‘嗯’,这是微信的基本礼仪”。
姑娘表示实在不能理解,准备辞职走人。
我第一眼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是羞愧的,不是为这个老板,为这个姑娘羞愧,而是为我自己羞愧。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其他自媒体写的文章,文章的观点围绕着‘九零后的年轻人有多娇气’而展开,作者说九零后的年轻人受不得半点委屈,一点不如意便会辞职不干了。
作为一个九零后,我当时是怒怼了这位作者。我说所谓的九零后娇气这一观点不过是网络上的以讹传讹,至少我自己是没真正听过一个九零后娇气的案例,一切的娇气背后都情有可原。
当时言之凿凿,直到今天看到这则新闻我才知道是自己还是被打脸了,原来真的有九零后是如此的娇气。
就因为老板的一句话而打算辞职不干。
更可况,这短短的几句对话里,老板的言论并没有任何错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言,我反而觉得有这样负责的老板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毕竟能在社会中还教你礼仪的人,真的太少了。
02
在社会待久了,我就发现总有些人有着所谓的“被看不起妄想症”。
即如果有人批评他们一件事,他们想的不是自己做的对或不对,首先想到的而是自己是不是被“看不起”了。
刚毕业几个月的时候,一个和我并不熟悉的大学同学阿清找我借钱。
那时候刚工作没几个月,手里哪有什么闲钱可以借别人,再加上阿清和我也不过是普通的同班同学,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
阿清却依旧不依不饶,说自己在搞游戏代练,保证一赚到钱就还我。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毕了业一直没找工作,而是在自己喜欢的游戏里搞“事业”。
这种情况我更不能借钱给他了,说自己真的没多少钱,最后好心劝了阿清一句,游戏代理不那么好做,赶紧找个安稳的工作吧。
没想到这话一出阿清就炸了毛,硬说我是瞧不起他才不借钱给他。
阿清说:“当初上大学的时候,你借给小伟2千块钱,现在都工作了,肯定更有钱,却连一分钱都不借给我,你就是瞧不起我。”
我也怒了,我说小伟是最好的朋友,我借他两千块关你什么事,你管得也太宽了吧。
“你会为你现在瞧不起我而后悔的。”阿清说完这句话就拉黑了我。
直到现在我还是有些莫名奇妙,只是有句话也再没机会和阿清说了:
“从来没有人瞧不起你,是你自己瞧不起自己”
03
我常说,这是个人人急于表达自我的大时代。有时你怀抱一腔善意,去纠正一个迷途羔羊的错漏,最后却争个面红耳赤,招致对方以怨报德。
《欢乐颂》里有这么一句话: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
在剧中,安迪是海归丽人,邱莹莹是平凡失业少女,哪怕彼此成为朋友,但她们的社会阶层在客观上是悬殊的。
邱莹莹被失恋失业折卷,狼狈到终日抱着励志书空喊口号。理性清醒的安迪自然知道邱莹莹这种状态并不对。她出于善意上前劝阻,却没能得到感激,反而招来无故的敌意。
曲筱绡便献上了这句话: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
你永远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哪怕你洞悉一切,无私而又善意,也还是要点到为止。
因为你一开口,有些人便觉得这是嘲笑。
有时你寻常处事,反遭到无端诽谤中伤。不共傻瓜论短长,此处「傻瓜」便是不同类型的人。
换言之,无非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沉默是最高贵的回应。
你会发现越聪明的人,越不会去和一个傻瓜争辩对错。
即拉低了自己的档次,又会无故地被傻瓜伤害。
04
心理咨询中有个术语叫“相互活现”,就是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在咨询关系中生动地演绎出来。
比如,A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不重视自己,甚至厌烦自己,在我这里,她也会这么认为。
在与人的人际交往中,因为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那么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去捕捉一些信息,以此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想这也是开头那位姑娘如此敏感的原因之一,她从始至终就站在了老板的对立面。
不会去想着这是老板为她好,而只认为这又是一次敌意的体现。
中学学习古文,还记得这么一篇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相对而坐。
东坡指着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坨屎”
佛印回道:“我看你像一尊佛。”
你心中是存着善意看人,那么看到的就是善意。
你心中带着敌意看待所有人,那么看到的自然都是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