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我在一年前就已经读过一次,彼时感悟很深,随着时间流逝,好多的内容都已忘记,今天重读此书,仍然能够给我启发,它像一面镜子,将我人性中弱点暴露无遗,让我警醒,明我方向。
这本书最早是在1937年出版的,作者是美国的戴尔·卡耐基,虽然他早在1955年离开人世,但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力极大。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吸引我,是因为我读了这本书的前序,在前序里说到这本书并非交给我们如何赢得竞争,如何升官发财,他最终教给我们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温暖相处,与世界温暖相处,从而成就我们每一个人一段美好的生命。
今天我首先把阅读了书中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里边的“”喜欢批评就没有朋友”。文明遐迩的心理学家史金勒通过动物的实验证明,因好行为受到奖赏的动物,其学习速度快,持续力也更久,因坏行为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则不论速度或者是持续力都比较差,这项研究显示,这个原则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样的效果,所以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愤恨。很显然,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因为不论一个人做错了什么事儿,100次中有99次不会自责,而且不论他的错误是何等的严重,所以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堂而皇之的为自己所犯的错找借口,这是人性中每个人都具有的一个弱点。
卡耐基先生在这一节中列举了三个强有力的具体的事实证明了人不会有自责,即使他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首先是被称为纽约治安史上最危险的罪犯——美国的双枪杀手罪犯克莱瑞的事例,克莱瑞是个杀人不眨眼,杀人就像切葱一样的人,在他被捕前,他写了一封公开信,信的内容上就有这样一句话:被我黑色衣服紧紧包裹的是我疲惫的心,一颗不愿给任何人带去伤害的仁慈的心。当他被处决的时候,他还在想:我因为要保护自己,才不得已这样做。他在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对自己有一丝的责备。第二个事例是写了美国大名鼎鼎的黑社会头子阿尔坎普,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把我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岁月用来为别人带来快乐,让大家有个幸福的时光可是我得到的却是侮辱和谩骂,这就是我变成亡命之徒的原因这个黑社会头子后来在芝加哥被处决时,他对自己的行为也不曾自责,他自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造福人民,只是社会误解他,不接受他而已。这么一个恶贯满盈的人,犯下的种种劣迹,却没有丝毫的自责。道奇·舒尔茨的情形也是一样,它是纽约之鼠,后来被自己的敌人所杀,他在记者采访时也认为自己是造福民众的好人。这些深背罪孽的人,他们从不为自己的行为自责,我们又如何强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一般人呢?
书中写到只有那些不够聪明的人才会去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的确也如此,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其中也包括我,但是如果不去批评别人,那该怎么做呢?那需要我们做到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当然这就需要有修养和具有自制的功夫。而且这样做还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乔治·约翰逊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安全检查员,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是否带上安全帽是约翰逊的职责之一,但是根据他的报告,每当发现工人在工作时不带安全帽,他就会义正言辞弟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改正后的工人显得十分不高兴,而且等他一离开,便又把帽子拿掉。乔治约翰逊采用的是一种批评的手段,而批评毫无作用,它只能让人采取守势,奋起反抗。
后来约翰逊改变了方式,当他在看见工人不带安全帽的时候,他便设身处地的从工人的角度出发,为工人着想学,询问工人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是尺寸不合适,而且用非常温和的语气提醒工人带安全帽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最好带上,这样效果比以前好太多了,而且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当然约翰逊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非常强的自制力才能够达到。
很多时候,人一般都宁愿相信是自己以外的地方出了问题,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出了错,总是会陷入一个自以为是的假象中,不愿意接受现实,所以我们尽量的去了解别人,设身处地的去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比批评责怪要有意有趣的多,而且还会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批评是很危险的,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绊脚石,批评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而且会引起他人的反抗,所以我们在平时和别人交往时要以和为贵,要避开批评,这样,我没才会收货更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