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答合集
问: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可能这几条孝道也做不到怎么办?
是这样的,任何事情,都有它时代的背景。比如说你看以前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不远游的,游必有方,即使我们出行一定要有方向。
比如说以前古人说煎药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先尝,那现在怎么能做得到呢?一个是也不熬药了,第二个现在的药量,我们一尝就没有了,父母就没得吃了。
比如说,以前卧冰求鲤,说为了给父母吃鲤鱼,熬汤,自己卧在冰上,现在怎么还需要呢?鲤鱼随处都可以买,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我们不能去按照那个时代背景,把知识学死。但是我们那个义理要在,孝心要在的,恭敬之心,和颜悦色,这个是不变的。不让父母担忧,这个是不变的。
但是行为是要发生变化的,到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在外面,我们做不到说时时在身边孝顺父母。所以只能量力而行,不是说提倡不要在父母身边,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孝顺父母。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是达不到,达不到的时候,我们也不纠结,所以我们才说把这个相破掉。如果不把这个相破掉,很多人会因为这个孝,可能不学儒家文化了。很多人一提到儒家文化怎么说?不就是之乎者也吗,不就是愚孝和愚忠吗?实则不是的,他告诉我们的都是,让我们自己内在的品德变好,当我们自己内在的品德变好,方法自然就生起。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按照孔子那个时代背景,礼数是非常多的。比如说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我们现在怎么能做得到呢?而且礼也不在了。
如说以前古人见面,要鞠躬行礼的,那我们现在如果学习儒家文化,只学形式,你见面鞠躬,不把别人吓跑了吗?那我们学礼学什么呢?礼之用,和为贵,是不是道理不变。
是为了更和谐,是为了让大家都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我可能对你一个微笑就是礼,我可能给你倒一杯水,满含敬意就是礼,我可能和你打个招呼就是礼,所以说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精神,学习的是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全学它的形式,和必须按照某一句话来要求自己。
这个时候学习反而成为了负担,所以让自己越学越累,说这句话我也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习《论语》了。可你会发现,明天你去学习《中庸》,你又读到这句话,我也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习《中庸》了。你说学习《素书》,这句话我也做不到,我不学习《素书》了。
这个时候就学死了,我们学习一定要懂得,去修正我们自己的内心,通达义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学习固有的东西,学习圣人的思想。
但是我们却可以创造新的东西,去符合这个时代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讲的《论语》也好,我们讲的修行之道也好,要不停地举例子,不停地讲故事,不停地往生活当中延伸。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局限在圣贤时代背景下的那句话,而是看他背后,那句话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举例子,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那我们知道了这个例子,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知道它背后的含义,是告诉我们人只有经历寒冷,经历挫折和磨难,你才能最后凋零。告诉我们内心要变得强大,不要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
比如说,儒家文化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的,然后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的人说了,现在平什么天下,难道我们现在就没有自己的天下了吗?
我们举个例子,我自己是做某一个行业的,那这个行业,就是你的天下我是做某一个生意的,那这个生意就是我们的天下;即使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我家里只有两个孩子,我同样可以母仪天下,这个家庭就是我的天下,我也要通过修身为本,治理好自己家庭,不是天下吗?
说我们去做企业的,我们也要懂得修身为本,去修正自己的品行,然后去齐家,团队就是我们的家庭,可以变得更好,如此我们才可以去平天下。那我们的所有的客户,都可以是我们的子民,我们都可以让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好,齐家了。然后接下来,我让我们的客户过得更舒适,让客户有更多的利益,这也是平天下。
所以学习是不断地学圣贤的文化,自己去实践应用,就是习,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智慧,才能活学活用,才能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来修身,用来齐家,用来平天下,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让自己变得更从容,让自己接触过我们的每一个人,可以变得更好,可以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可以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就可以了。
第四条问孝,既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又在层层递进,不断地有更高的要求。最开始说什么叫修行,止恶扬善就是修行了。上升一个台阶的人怎么讲?哪有善恶之分呢,为什么要止恶扬善,因为你还有恶,可是你要没恶的时候,是不是就无善无恶了呢?这个时候什么叫修行,不停地修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是修行。
再往上一个境界,要讲什么了呢,哪还有切磋和琢磨呢?不需要切磋和琢磨了,因为你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这个时候要修什么呢?君子不器,你要没有任何的形状,没有任何的棱角。可是你会发现,你反过来听,这个时候说不对,前天有人问,什么叫修行,你明明告诉他,你要让自己变得独立;
明明上次有一个人问你,告诉他,你要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那次还有一个人问,你要让自己变得博学,还有一个人问你,告诉他要守拙,去修大智若愚,守拙守最淳朴的东西,可是后面你又告诉大家,其实你什么都不需要,为什么呢?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修行到了不同的阶段,你给他不同的方法。
举个例子说,有一个人顶撞父母,他问你什么叫孝,你可能说无违,不要顶撞父母就是孝。可是那个人,本来他就不顶撞父母,这个时候你就告诉他了,什么叫孝?心存恭敬之心,这个就是孝,可是又来一个人,他已经有了心存恭敬之心了,那怎么办,和颜悦色的对待父母,这个才是孝。所以我们看是不是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
我们修正自己也是一样的。要懂得去看自己,在哪一个阶段,自己需要修正的是什么,不要去拿自己和别人对照和攀比,我们所要修的问题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大量的问题,有问题不要紧,我们要懂得看清楚自己的问题,看清楚自己的当下,修正自己的问题就好了,而不是和别人作比较。
我们工作是不是一样的道理,说我们做事情是为了,让自己手里所做的事情,变得更好,而不是看到他人比我们更优秀,我们就自卑。而不是看他人比我们更愚笨,我们就开始去嫌弃他,这个都不是正确的思想。
我们修行,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看自己处在哪个当下,自己该去修正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层层递进,不停地去要求自己,去修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生活往往的痛苦,都是和别人的攀比,看到比我们优秀的,我们心生自卑,看到不如我们的,我们可能心生嘲笑,其实这个都是心念不正。你也很难做到和颜悦色,看到比你优秀的生嫉妒之心,怎么和颜悦色?看到不如你的生嫌弃之心,你看,心动了吧,心动了就色难,和颜悦色很难。
作为一个修行之人,我们就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和颜悦色,对待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和颜悦色,都可以是淡定从容的。因为我们的心念,没有那么多的动,就没有那么多的不顺眼的事情,就没有那么多的心不甘情不愿,自然就是表现的和颜悦色,好像就是不悲不喜的,没有什么事情可悲伤的,没有什么事情可计较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特别高兴的,就是那样淡淡地。
可是当你不悲不喜淡淡的状态,其实内在他自然而然,就是喜悦的状态,很多跟咱们一起学习和修行的朋友,是不是总说我不知道,一天傻乐什么呢?好像没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是内心就是充满着快乐。不需要有任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是保持喜悦的,快乐的,自然就是和颜悦色的,所以这就是修行的妙处。
它源于我们自己的心念,不为外界所动,不和别人攀比,让自己追求自己的境界,让自己逐渐地变得更好,我们就变成了和颜悦色的样子。
其实很多文字,它原本并没有属性,你看用在什么事情上,用在谁身上,用在什么境界的人身上。
比如说,他说他懒,你好吃懒做就是不好的,因为你不去作为,可是你要懒得和他计较,却又成了好像听上去很好,为什么呢?你不愿意去和他争论是非,长短,是不是又变成好的了。
比如说自作自受,听上去是不是不好,可是你要反过来听,你做的好的事情,你就享受好的结果,是不是自作自受?再比如说一个词想的美,听上去是不是不太好,异想天开,可是你要换个角度来想,什么事情你都想得很美,把它想象的很美好,
可是,适合用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心态很阳光的人,没有那么多欲求的人,遇事情的想法都是阳光善良和正能量的,你说想的美不好吗?看到事情想的都是美好,看到的也都是这个世界的美好,因为我们的心念之中是存在着美好的。
同样的词,是不是它没有属性?就像我们讲《素书》,我们一听谋略,好像不太好的样子,可是《素书》要告诉我们,患在不预定谋,我们为什么做事情,有很多的隐患,因为你没有提前去谋划,所以就会有隐患。
看你有什么样的信念,如果你的心念是正的,《论语》说了,君子谋道不谋食,是不是谋划?我谋的都是道。如何让自己合道,如何去帮助更多的人,是不是谋划又成了好事情。可是如果你要沦为阴谋了呢?为什么会沦为阴谋?心念不正,君子是以修身为本,如果我们自己不修身,不合道,你所谋划的事情,是不是成了阴谋。我如何得到的更多,这个时候就成了阴谋了。
所以很多事情本身并没有属性,很多文字并没有属性。只是我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属性,而这个属性,是不是都是从我们的心念当中所产生?我们学《了凡四训》的时候也讲过,何为善恶,何为曲直,何为真假,如果你的心是存善念的,你可能骂他两句,也是善,可是你心中要是恶的,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了很多好的话,只是为了取悦于他,可是你有目的,所以鲜有仁德。说我说好听的,只为了骗得他的感情,骗得他的钱财,是不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可是,如果我们的心念是正的呢,说令人愉悦的话,难道有错吗?是不是没有错,因为我们的心念是为了帮助他的,所以即使你对他有很严格的要求,他也能感受得到。
因为你的发心不同,为什么修行都讲修心。我们讲色难,也在说修心,因为色难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念,如果我们心不甘情不愿,就很难和颜悦色。
比如说,他让我去做一个事情,我不情愿,这么晚了,还让我去,但是没有办法,我去还不行吗,你看是不是色难?和颜悦色很难。可是如果他是心甘情愿的,好,好,我去就好了。你看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的心念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就不同。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这个人比我长得漂亮,我生嫉妒之心了,我心动了。臭美的样子,晚上还化妆,不就拿个包吗,有什么可炫耀的,是不是色难,很难保持和颜悦色。
可是另外一个人心没动,他就是这样的,他可能就是喜欢化妆,他拿个包不是很正常吗,别人也拿包啊,因为他的心没动,你会发现是不是情绪就不起,他就能保持本来的和颜悦色。所以很多事情没有属性,我们不同的心念,不同的价值观,赋予了它不同的属性。
《论语》又告诉我们,爱之能勿劳乎。真正爱一个人,要以勤劳去劝勉,让他多劳作。比如之前有个人和我一起装修,从早上六点多忙到晚上十二点多,别人看到他很辛苦,都发信息关心他,但我还是不停地催他,动作再快点,嫌他活做得不行。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其实之所以不停地使唤他,是想让他内心变得更强大些,让他学会独立坚强,因为他平时总想向外依靠。
当我们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别人的关怀、问候和温暖;可是当我们的内心还不足够强大和独立时,我们不能接受,因为会认为是啊,我这么苦,我这么累,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问候,希望得到别人的疼爱,就回到了向外依靠的状态。这就是《论语》讲的,爱之能勿劳乎。真想疼爱一个人,对一个人好,是要以勤劳去劝勉,在劳作中锻炼出他的能力。
可是你会发现,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的爱好像都错了,我们爱孩子,什么都不让他干,碗也不舍得让他洗,衣服也不能让他自己洗。将来你看看,他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所以《道德经》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到那么多的宠爱,真的是好事情吗?其实不然,注意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属性,但是你的发心很重要。所以我们回到刚才那句话,《论语》说,爱之能勿劳乎,如果你没有爱之,那就是虐待,你对他还是呼来喝去的,是不是就是虐待。
所以你会发现,对他呼来喝去这件事情,不停地去要求他这件事情,是不是本身没有属性,可是你要怀的爱他的心,就是勤劳劝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