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在《广韵》中的释义:近也,亲也。在《正韵》中是:比也。《释名》中讲:邻,连也。相接连也。我的理解就是挨着住的有亲近关系的人。
小的时候确实如此。那时候家里就两间房,爷爷奶奶住的是连着灶的大炕,就面对着家的中间,谁一进门就能看见;而父母住的是稍微有一些私密空间的厦房,有一扇简陋的小门。那时候弟弟还小,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就和奶奶一个被窝,然后旁边就是爷爷,全部头朝炕边睡。而我虽然已经是大姑娘了,也只能和他们睡一起,只是我睡在他们的另一边,头朝里面的墙壁,闻着他们三个人的脚丫子,有时还被这个踹一脚,那个蹬一下。所有前半夜,我几乎都是蜷缩在墙角落里,靠近灶台的地方,夏天还好说。冬天前半夜炕烫的快自己爬上墙了,下半夜又冻的只能缩进自己的棉袄里,迷迷糊糊的只盼天快亮。因为天一亮,爷爷奶奶就起床了,炕地方一下子就空开了,奶奶一做饭,我睡的地方也就热腾腾的了。结果刚舒服的躺好,邻居家八爷就一边吆喝一边已经到了炕头。
“懒闺女还没有起来啊?”他一边自来熟的把烟锅的灰弹在炕沿上,一边大声和爷爷聊天。昨天晚上睡前才见的面啊,一大早就又唠唠叨叨的说这说那。我假装没听见,用被子把头捂严实,继续睡。一会儿八爷的小孙女像小狗一样又跑进来,“爷爷吃饭了!”我那时讨厌死了这样。这睡在自己家里和睡在操场有区别吗?那时候大家都这样,没有人觉得不妥。
结婚后我住进了单元房,刚开始非常兴奋。对面住的是一对退休教师,直到搬家我都不知道他们多大年龄,家里具体情况,只知道姓王。刚开始住,我很满意。私密性太好了,就是穿着睡衣在家里一天也没有人打搅,听到有人来先换衣服再开门就是了。平时没有事也没有人随便来家里,又觉得似乎太陌生了,有些冷清,就想和对面老师搞好关系。于是把从农村家里带来的新鲜蔬菜送对门一些,敲开门后,女主人看见我很惊讶,然后客气的接了我的菜,马上从冰箱拿一瓶可乐送给我。我起初有一些尴尬,后来想人家老师就是热情。当我第二次送菜给对门时,又收到更大价值的一个回礼。我知道自己被拒绝了,是一种客气的不动声色的拒绝,但就是对你靠近的一种拒绝,你明白的。于是我就放弃了示好,不然人家以为我有什么企图呢。后来在楼梯遇见也只是客气的打个招呼,有时遇到他们拎一袋米上楼,也帮忙拎上去,但是也只是放门口。他们后来好像有亲近的意思,不过我们却已经没有了那个靠近的欲望。这时候,我才知道在农村一开门,领居走进你家里,好像就坐上了你家炕头;而在城里,领居只是和你挨着住的陌生人而已。
但是和晴姐在单位毗邻而居十多年,却不是这样。当我周三上午精疲力尽的上完四节课,打开房门,案板上是她已经给我擀好的面,细心的切好,锅里的水也有沸腾,饭桌上是炒好的菜,下锅的绿菜也已洗好。一切只需我回来下锅就行,她犹如田螺姑娘一样,做好这些就回避了。老李和我开玩笑说:你到哪找这样的邻居姐姐?你那儿都别去了,这个单位待着多太幸福啊!是的,她有我房间的钥匙,我也有她的。如果我们在她那儿蹭饭,她一定细心的给肠胃不好的做粥,给像我一样爱吃肉的留下排骨,给口味重的多放辣子,而给自己的永远是寡淡的清汤,简单的馒头。住的和我单位距离也不太远的母亲,她都从来没有这样精细的照顾过我。确实应了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她今年退休后,我好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她原来的房间重新住了别人,我们只是点头之交,每天空闲了就关好门,各自悄悄的,很少有交集。
所以,领居也看缘分。有缘的,很快建立感情,如胶似漆;无缘之人,虽在咫尺亦陌路。
去年搬了新家,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妇。我们这个小区是一梯两户,一开电梯门,门口还有三、四平米的公共地方,邻居就放了儿子的大自行车,还有女儿的小车子。我们也没有异议,可以理解。有一次我家把垃圾放门外边,准备第二天扔,结果一早发现垃圾被邻居带下去了。无意中问他们有没有酸菜引子,年轻的妻子说她也不会酿酸菜,下一次回老家给我带,我也没在意,结果隔了两天她真的给我捎了一小盆。我们就这样淡淡的有节制的交往着。
我觉得挺好。领居就是应该先从有界限感的交往开始,不是谁都可以一眼一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