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此刻对易经一无所知,面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应该从何开始探索?
面对新事物,我们必有疑问,诸如:
1、谁来解释下,什么是易经?
2、我们为什么要学易经?
3、听说易经很难学,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你学易经?
那么这一节,我们就把这几个问题,重点搞清楚。
一、什么是易经?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被写在了一本书里,它记载着天地之间,万物变化的运行规律。可以知变化,明得失,趋吉避凶,一本被造物主遗忘在人间的天书。
每每谈起易经,总避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若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颗参天大树,那么易经就是这颗大树的根,源源不断的给我们提供营养。我们给了它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易经里,有64部电影,从中你可以看到历史的波澜壮阔,看到世间的众生百态,家国的衰落与崛起,商业的没落与繁荣,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利益而角逐,在审时度势后的决策与行动,以及最后遭遇到的各种吉凶祸福,其内容精妙绝伦,畅快淋漓。六十四卦,六十四个剧本,六十四部电影,六十四种人间百味。
天,有寒来暑往;地,有生长收藏;人,有生老病死。易经用了一种最朴素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何谓:天道、地道、人道的运行规律。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易经?
《易经》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画八卦,经过周文王演64卦,完善于孔子作《十翼》。人更三圣,世立三古。《易经》从上古伏羲,到近古孔子,它经历了蛮荒时代,神权时代,王权时代,从一本卜筮之书,进化为一本哲学之书,它就像是中华民族的香火一样,薪火相传,历久常新,延绵不绝。
《易经》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传承的信物,藏天下于天下,并不是我们要懂了多少道理,读了多少的书,才能担得起学习易经的重任。《易经》本取于生活,而归于生活,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生而为人,本就在万物之首,我们明生老病死之道,懂秋收冬藏之理,这些都是我们在天人合一的道路上,踏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人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是在翻译易经,《道德经》在给高等智慧的人讲易经,《孙子兵法》在给天下谋士讲易经,《论语》在给天下学士讲易经......诸子百家,和而不同,你也该有属于你自己的易道,你的世界不应该是翻译而来的,你需要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感受一下,来自远古,那最朴素的道。
《易经》就像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把人一生所要经历的场景,都进行了一个模拟。尤其是初出茅庐,缺乏人生经验的人,更需要指路明灯,而《易经》恰好有这个功能。在古时候,易经都是用玩的,从卦象看世态万千,从爻变看世事无常,在不断的推演中,训练出属于自己的中国式处事思维。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易经》虽不能保你荣华富贵,但可保你一生不犯大错。人所犯之错,大多源于无知,何奈这个世界,本就迷惑者多。
世界本在迷雾,万物皆有面纱,展示给我们,都是经过修饰的。易经可以让我们,拥有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睛。
3、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你学易经?
《易经》它有一种知往验来的能力。可以根据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当下的决择,经过卦象推演,准确的得出,后面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将来的样子。它本身就自带了神秘感,每一个初学,都曾怀疑过自己,配不配拥有这样的能力,也许还没入门就放弃了。
在易经的成书的那个年代里,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源于形象思维,而我们现在由于中西结合,自小我们的逻辑能力,就得到了非凡的锻炼,让我们更加的理性。可是学易经,需要七分理性,还需要三分感性,而这三分,恰好是天人感应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曾经的优越感,反而成为了我们学习《易经》路上的阻碍。
《易经》属于中国式哲学,从假设到结论,中间过程偏重于实践,更多的是采用的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以易经为例,留下的是总结性的语言。而西方哲学,而更偏重于推理,基本用的是推演法得出的结论,以代数几何为例,留下的是一本正经的公式。像是数学这个学科,只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学会那只是时间问题。可我们的易经呢,它的弹性很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无从着手。
由于时间太过悠久,要是对于公式,有着详细的推导过程,错了就是错了,可是易经就不一样,它没详细的推导过程,在历代相传的过程当中,很可能抄错,传错,我后代又不敢擅改,若是有错,只能将错就错。这给本就神秘的易经,又增加了不确定性。这么多版本,到底该信那一个,于是小伙伴们慌了。
因为《易经》有着高度的简略性、归纳性、概括性、总结性,所以它不会只代表某一种特定的事物。一个乾卦,既可以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君王,还有可以代表马,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何时才能会周易,简直无从下手,有没有?
《易经》原文全是深奥难懂的古文,可要想学会《易经》,那肯定得学原文,这一关肯定是要过的,古文一百个人来读,他有可能有一百种理解方式,可若是翻译成了现代文,他就只有唯一的一种理解方式。要是这个人翻译错了呢?更主要初学者,确实没有判断能力,所以学《易经》原文,应该是学易路上最大的障碍。很多人,总是徘徊在乾坤两卦,久久不能前进,就是个原因。
上面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易经路上的阻碍,那有没有方法把这些障碍都清除了呢?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肯定是有的。
首先,易经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神秘,是天地间最朴素的法则,大家都可以学习。但关于灵感这个事,需要长期的锻炼,而且在学习易经之时,尽量忘掉你以前所学的其它知识。杯子只有放空了,才能装下水;人只有放空了,才能装下智慧。人生前进需要向导,用别人的经验来升级自己,何乐而不为。有时候你都需要一个带你入门的人,一个抛砖引玉的人,学习易经的路上苦过、甜过、兴奋过、抓狂过、岁月静好,也需要有人分享,学易在于交流。
结尾补充:《周易》与《易经》
对于初学的朋友,是不是对题目有所疑惑,后面一直在说易经,怎么题目写的是周易篇。我们在前文讲到,易经它经历了很长的时代变迁才得以完善。还是从伏羲开始,在后来的发展路上,在神农氏炎帝时期,盛行的易经叫做《连山》,到了轩辕黄帝时期,盛行的易经叫做《归臧》,在夏朝盛行《连山》,在殷商时盛行《归臧》,周朝的时候的文王版本叫做《周易》,它们都可以统称为《易》。后来孔子作了《十翼》,可以理解为古版周易的注释本。在孔子之后的时代里,由于他的十翼写得太好了,后面的通行本《周易》就把孔子的《十翼》加了进去。我们今天的通行版本都带了孔子做的十翼。至于谁把“经”字加上去的,这个就没法考究了,大约在西汉孟喜之后,大家就称《周易》为《易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