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女儿备战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背诵比赛,她双手紧扣背部,摇头晃脑洋洋得意地背了起来,一首、两首......从幼小衔接班到现在,她居然已经积累了近百首,我不禁感慨积累的力量,七岁多的孩子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我好奇地问她:“你知道意思吗?”连问5首尽一首都不知,古诗就是这么走进了她学习的世界里。
我究其两代人的学习内容发现,学习时代变化给予了古诗背诵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大语文”时代强调孩子要学国学,重传统、重文化,于是乎“部编本”语文教材大换血后,与原有教材比,小学语文古诗总量增加了55篇,增幅80%;初中古诗文提高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简单讲,背诵是硬要求。另一方面,“双减”时代下,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学校就会将重点突出到记忆类作业中,于是让孩子早做积累,来个“满堂灌”,于是乎背诗成了彰显学校教育质量的镜子。
学习古诗重要吗?我倒是觉得挺重要,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精华都在诗句里,是千年文化的积淀,学习古诗让孩子多些低级趣味,多些文明高雅。俗一点讲,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不明觉历,不得不学。再者,几句啰啰嗦嗦的表达一句诗就搞定,大道至简。要命的是,中高考来首古诗作文,看不懂基本就“缴枪”了。
有人说:“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来个总结。我不是一个有教育经验的家长,更不是什么专家和师者,但是低年级的孩子花大量世间背诵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却多少存在担忧。孩子在背诵的时候,诗词和作者总是对应不上,然后猜了一遍又一遍的作者是谁,洪荒之力后“终成正果”,就算是这样子我也只能叹口气,遥想当年好像自己也是这样子搞不懂作者和诗词的搭配。当记忆的浪潮退去,完全对诗句没了映像,对未来毫无意义。虽然我不知道四五年级后的教学方向,但想说说就目前阶段学习古诗的一些建议,以便哪天去学校碰到老师拿出“简书”,跟他讲讲我此刻的想法。
一、课外朗读。在低年级阶段,课外古诗应尽可能的布置朗读作业,让孩子捕捉到诗人的感情。那些意境他们并不需要去理解的多么透彻,因为他们脑海里会建构出他们自己喜欢的意境,这就是扎根。现在把背诗当做他们的成就,然而其实他们自己是根本解释不出来的,更有甚者,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幼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觉得挫败,即使不是这么严重,他们也会从诗歌的美上转移,去探求诗歌背后的所谓含义等等,但是他们的年级不是理性思考的年级,扬长避短,他们的感性感悟力才最重要。
二、给诗做好分门别类。按照节气或者四季去分类,让诗有被“归纳”的感觉,比如写“中秋”的《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七夕”有《迢迢牵牛星》《乞巧》,让孩子在有针对背诵的同时感受文化传统,即便当时难以理解诗之大意,即便记忆退去,仍然能够多途径快速定位,学以致用。
三、将画面感带入教学。打开“学而思”式的互动模式,将诗歌意境诠释的比较准确的各种图画、动画和电视片段带入孩子的脑海。对写作背景、写作手法、诗人情感泛泛交代,不做过度解释。让孩子去感受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魅力,让他们的内心去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
孩子需要背诗吗?仍然需要,但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注射”。孩子对古诗词的背诵,应当源于热爱,而并非强迫;孩子对古诗词的阅读,应当源于好奇和探究,而非与别人攀比;孩子对古诗词的领悟,应当源于一份情怀,而非枯燥地记忆中心思想。虽然教学内容繁杂,不可能对学科细分做到如此深入,不如少注重些“量”的考核,把“质”的教育让家长分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