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有系统性思维。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心育也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是搅不动一池春水的。心育工作能否推动起来,仅凭一个、几个心理老师,或者一个部门的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的。
一、点、线、面
一个个学生前来进行心理辅导,是点。对某个个体进行预警,是点。根据测评结果或个别辅导,筛出高危人群,是一个个散落的点。找到他们的共通点,进而针对某类问题、某个群体开展工作,由点到线,进而有了到面的可能。面也有大有小。小面可以是小范围受众,比如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大一点大至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这个年龄阶段群体。从心育工作实施者角度来看,心理老师只是一个或几个点,从点到线,一个心育工作教师队伍、心理委员社团成员学生队伍。由线到面:学校、家庭、社会。当线与面结合、面与面结合,教育的合力就产生了。点是向下、向深处扎根的力量,面是向外、向周边辐射与链接的力量。
在心育工作中,学校心育工作常常容易陷到一个思维陷阱里:重点轻面。重个别辅导、重预警、重治疗。稀缺的心理老师纵使发挥出十八般武艺,能服务的受众也是很小的。当然,他们大多也没有十八般武艺。
二、我们的定位
在心育工作中,学校的定位是怎样的?心理老师的擅长点在哪里?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宓博士借用医疗卫生体系三级模式来表述学校心育工作(是否她最先如此提,不知道,但当时第一次听她讲,印象深刻)。越是受众大的、常规的发展性、预防性的心育工作,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最高效的。
常听到专家点评:心理老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上好心理课,开展学校心育工作,而不是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能明白这个专家的用心良苦,我也很清楚心理老师为何会“走偏”。因为他们被“期望”往这个方向走。甚至,一个不善“咨询”的心理老师不会被看好,当然,很善“咨询”的心理老师往往又不甘于只在学校开展工作。
善医者治未病。面向大众的心理课、心育活动,就是发展性、预防性心育工作,就是治未病。
三、心育品牌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市里学校、长沙地区尤为明显。配齐心理教师、开好心理课、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组建学生队伍(心理委员、心理社团)、开展心理普查……精彩纷呈。一些新的表现形式譬如心理剧、绘画技术、漫画疗愈、艺术表达、叙事疗法等等,让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