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但读的太少,并且是典型的“不求甚解”。
我记得初识杨绛先生是因为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这句话形容自己非常的贴切。
愚笨的大脑,贫瘠的文化,因此自己那点墨水写出来东西实属“丢人现眼”。但人不能固步自封,要想提升就要学着锻炼,要不断的输入和输出,任何事都要相信积累的力量。
昨天闲卧在家,一口气读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和一部分《杂忆与杂写》。
说实话,作为无名小辈的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去对杨先生的文章评论一二,但实在是太喜欢先生的文字和胸襟,因此,全当做读书笔记来做个小结。
《干校六记》内容不多,只是六件记事,但先生的文字生动幽默,真实立体,仿佛让人跟着先生一同经历了一次那些难忘的岁月。先生在面对生活所遇的改变时,她的胸襟让人佩服,那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境界。知识分子的爱国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方法,不为组织添乱,服从上级安排也是之一。杨先生和钱先生在面对艰苦生活时,不仅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需要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力所能及的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甚至会因为自己出的力气小却拿着高薪而深感愧疚。在他们心中,自己的国家比什么都重要,杨先生和钱先生从来不会因为国内环境的艰苦而后悔过,让人非常的钦佩。
《杂忆与杂写》是写身边遇到的人和物,每一个都非常的鲜活具体,无不都体现着先生的大爱。其中一篇《花花儿》有句话让人非常触动:花花儿善解人意,我为它的聪明惊喜,常胡说:“这猫儿简直有几分‘人气’。”猫的“人气”,当然微弱的似有若无,好比“人为万物之灵”,人的那点灵光,也微弱的只够我们惶惑的照见自己多么愚昧。
能发现自己愚昧的人并不多。
杨先生和钱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文化的研究,和任何人不争不抢,淡泊名利,为我们祖国文化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杨先生经常引用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就准备走了。”
匆匆忙忙,今天先记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