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见到善的行为,就像怕赶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见不善的行为,就像手伸进了沸水中那样赶快避开。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语。隐居起来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义的原则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语,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这段话讲的是孔子对于隐者的态度,那个时代,除了孔子这样努力追求事业的人之外,也有一群人,是隐居在尘世之外的。这句话也隐含着孔子对于这些隐者的批评。
这些隐者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要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就是单纯的隐居,
说风凉话。而他是否求其志呢?可能有吧,但问题是他有没有行义以达其道呢?没见过。
因为他并不做事。
孔子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个社会还是要做出一些贡献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行义以达其道。
这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但是那些退避,隐居,说风凉话的人,在孔子看来,很难做到他们嘴里描述的这个状态。
所以,孔子说,第一种状况我见过,这种人是有的,但是真的能够做到隐居在山里边,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还能够行其大道的人,我只是听过,而并未见过。
但孔子也并没有说这种人不存在,所以,孔子说话也不会很绝对。
但,凡是孔子说的“我没见过这样的人”,都是带着一些幽默的批评感的。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的时候,人民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值得称颂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人民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大概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句话里对比了三个人。
一个是齐景公。生的时候有马千驷,是千乘之国,但他死的时候轻如鸿毛,并没有什么值得候人纪念和称道的事情。
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他们是孤竹君的儿子,他们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站出来拦住周武王让其不要去,因为这是反伤叛乱。
周武王并不听他们的并且武王伐纣灭了纣。灭纣之后,伯夷叔齐立志不食周粟。因为你们是叛乱得了天下,所以,你们的粮食我不吃。九跑到首阳山上呆着采薇为生,《诗经》里有一首诗就叫采薇。
采薇就是采那些苔藓,小野花小野草,靠这些为生。后来就有人将,薇草不也是周朝的吗?因此他两个连薇草多不吃了,最后饿死了。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为了首大节,饿死在首相山下,到今天,老百姓说起来,都说这两个人道德高尚。
其斯之谓与?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
很多专家判断,在其斯之谓与?之前少了一句话,这里有一句话应该是是诗经里的一句诗,叫“诚不以富,亦以异。”
很多专家判断,在其斯之谓与?之前少了一句话,这里有一句话应该是是诗经里的一句诗,叫“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这个“诚不以富,亦祇以异。“我们在《颜渊》当中也曾经引用过,就是子张问崇德辨惑那一章。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是一句怨妇诗,意思就是你娶了别人,你跟我说是因为别人家里有钱,其实根本不是,只是因为你的心变了。而用在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最后是不是能够被老百姓己住,所称道,不是因为你的财富,而是因为你的德性。
所以,最后这句话应该是:“诚不以富,亦祇以异。其斯之谓与?”
孔子认为,德行要远胜于财富。
伯夷叔齐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玩儿的是无限游戏,而齐景公有马千嗣,因为他玩儿的是有限游戏。
有限游戏的人只在乎在当时所获得的头衔。但在历史上很难留下名字。
但是,无限游戏的玩家,就会被大家长期得记住。因为他是在做道德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