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③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孔夫子的学生,宋国人。司马牛的家族非常的兴旺,当时在宋国炙手可热,兄弟五人,司马牛排行第三,他是有自己封地的。他的二哥桓魋在宋国掌管兵权,深受宋景公的喜爱。他的四弟、五弟是跟随桓魋在宋景公那里做事情。他的大哥向巢,左军统帅也是掌管兵权的,所以兄弟五人当时在宋国都非常的有名望,有权势。
因为司马牛是孔夫子的学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的二哥桓魋对于权力的欲望过大,不断地贪婪永不满足,最后起兵造反,这时候司马牛是极力反对和劝说的。但是劝说无果,后来起兵,起兵的结果失败了。失败了以后,导致司马家的五个兄弟都开始逃亡到其他的国家。司马牛去往卫国,他的二哥桓魋去了卫国。司马牛就离开又去了齐国,桓魋又去到齐国,结果司马牛又离开齐国去了吴国。司马牛是不愿意与他为伍的,这样的人违礼,不合道,这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道、德、礼。所以说司马牛深受孔夫子思想的影响,他是非常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并不愿与他自己的兄弟为伍,犯上作乱的事情既然阻止不了,我是不与之同流合污的。
司马牛这里就问了孔夫子,什么叫做仁?孔夫子因材施教对于颜渊问仁,颜渊是一个修己之人,所以孔夫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冉雍(仲弓)问仁,因为他是可以从政的,孔夫子赞叹其可使南面,所以冉雍问仁,孔夫子告诉他的是为政之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就是仁。我们再介绍司马牛这个人,言比较多,而且容易急躁,这是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个时候孔夫子根据这个性格特点开始因材施教。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讱,是迟钝的意思。一个仁者讲话很谨慎,像是迟钝的样子。因为司马牛言多,言多必有失,并且性格急躁,急躁必出错。所以孔夫子说作为一个仁者,说话是很谨慎的,好像是很迟钝的,话是不轻易出口的。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一个人说话很迟钝,很谨慎这就是仁吗?司马牛是很困惑的。我们也不禁会有这样的想法,说话迟钝的人很多,说话谨慎的人也很多,难道这就是仁了?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起来很难,重点就在这三个字上为之难,我们先说司马牛,言多并且急躁,很多话是轻易说出口的。当你许下的诺言别人会当真的,别人会听从的,别人会产生期盼的心理,可是我们说起来很容易,而有一些事情要做到却是很难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要轻易的答应和许诺给他人,以免他产生心理落差而生出痛苦,这就是仁。所以我们去看儒家文化,有很多地方都会讲到谨言慎行,为什么要谨言,话不轻易出口呢?因为有仁爱仁德之心,怕自己做不到,让对方空想,就产生了痛苦。所以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讲出去的每句话在为对方着想。
我们再来换一个场景,说我要管一个朋友借他的车子。这个时候讲话是很谨慎像是迟钝的样子,不敢轻易说出口,为什么呢?如果我轻易张口,对方会不会有什么难言之隐,会不会不想借呢,有没有考虑过他家亲人的感受呢?如果我们把这句话说出口,他借给我们他会心疼,如果不借给我们他心里可能也会难过。所以为之难,我们是想把这句话讲出口很难的,就会显得很迟钝的样子。
我们讲一个小的故事,来更好的体会这句话。孔夫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次出行。这个时候家里没有雨伞,子路就建议孔夫子说子夏有雨伞,我们可以管子夏去借这个伞。孔夫子说,不要,不要去问子夏借。为什么呢?子夏这个人比较小气,比较吝啬。如果我去管他借伞,借给我他一定会心疼的。如果不借给我,别人会说他不尊师重道,连老师来借伞你都不舍得,他会遭人非议的。
那我们再来看,孔夫子的仁德之心,借伞这样一件小事情,他都不轻易出口的,都会显得很迟钝,为何呢?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和烦恼。我们再反观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求人办事是很坦然的,管人借钱是很坦然的,找人帮忙是很坦然的,为何呢?缺少仁德之心。他没有考虑对方,我要管他借钱会不会给他带来烦恼,是不是他的能力所及。我要找朋友借车子开他会不会为难,所以当我们没有仁德之心的时候,话是很容易说出口的。
比如说,我们到处去许下承诺的人,我们来体会有多少仁德之心呢?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仁,所以别人说什么都敢答应,反正我说完了,做不做又不一定。可是如果我们答应了就会给对方带来期盼,如果没有达到,痛苦的是对方。或许我们许过那么多的诺言,自己不再记得。所以越是一个有仁德的君子,话是不轻易出口的,都是要思考再三我们才能把它讲出来。
我们再换一个场景,比如说,我们去批评一个人的时候,有仁德之心的人也是很迟钝的,为何会迟钝呢?思考和顾虑的会比较多。比如说我这句话说重了,对方会不会心里承受不了。比如说我要是说轻了,他是不是不好理解,不好理解他就无法改正。所以当内心有仁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就会左思右想。这句话是否适合他,我们都会试探地说,委婉地讲,就是因为有这个仁在,所以其言也讱。
那我们再来思考,有的人本来语言就迟钝,反应慢,但这不代表他就是有仁,所以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为之难。这件事情做起来是很难的,他本来口齿是很伶俐的,思维是很敏捷的,但是在一些事情面前却显得很迟钝,就是因为顾虑的比较多。所以这个仁字,是为他人着想的心。我做每件事情,都在考虑他听后会怎么样,他答应了我这件事情会怎样。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讲话自然就会变得谨慎。尤其是具体的事情,不会轻易答应和出口的。
我们再来看儒家文化讲了这么多道理,却很少讲具体的事情。随着我们学习圣贤的文化,随着我们修身,我们更多的是在讲思维,讲道理,讲心念,却很少讲具体的事情。因为你担心会误导他人,因为你担心你给的意见别人做不到,听了以后反而会产生痛苦。所以我们可以告诉他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把里面的道理告诉给他,但是我们不会帮他做决定。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圣贤文化之前,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帮助他人做决定。
举个例子,他想要买黑色的和白色的衣服,问我们意见。我们会说你买白色的或者说你买黑色的,给出了意见。可是对方如果没按照我们的想法去买,他明明内心喜欢的是黑色,而我们建议他买的是白色,过后他可能会纠结犹疑,因为就是这样性格的人才会问我们的意见。他买了黑色,回头他就会想其实黑色的热,穿着也并不舒服,我当时买白色的好了。就这样一个小事情,可能就会让他产生痛苦。而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的思维,不再用自己的主观意识。他问我买黑色和白色的,我们只是陈述利弊,说黑色的可能更耐脏一点,穿着更显瘦一点。白色更干净一点,看上去更靓丽一些。
但是《论语》讲: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无论你选择黑色和白色,其实都可以,但是选择了以后不需要纠结。当我们给出这样建议的时候,是给他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帮他做决定。从这一件小事我们可以延伸出来,无论对方问我们是感情问题、孩子的学业问题、生意问题、人际交往都如此。我们不再主观的给他人做决定和判断,而是告诉他一种思维方式和这件事情的利和弊,那么你去自己分析。这个时候内心的仁开始出来了,因为我们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会给对方产生困扰,会让对方产生痛苦,所以讲话很谨慎。
有的时候别人就会讲,说你学习了圣贤文化以后,为什么性格不像之前那么干脆了呢?是啊。因为你怕伤害到他,而以前我们说话是无所顾及的。一个无所顾忌的人张口就伤人,不管对或错,我就按照自己的知见开始讲话,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开始讲话,这都是缺乏仁的表现。
我们再换一个场景,比如家庭当中所发生的争吵,或者和朋友的吵架、和领导、和同事、和下属的吵架。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并不是吵不过对方,而是懂得谦让。可是人往往在吵架的时候,用的是情绪。什么样的话狠,讲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话可以刺痛对方,讲什么样的话。
而一个内心有仁的人,讲话是很注意的。这句话可能会很深的刺痛到对方,我是不讲的。这个时候别人看上去就会看的很迟钝,明明你有理,为什么你吵不过他呢?因为内心有仁,因为内心有爱,因为内心不想伤害到他,所以就会显得很迟钝。
那我们举个例子,再看生活当中其它的场景。一个内心有仁的人,看上去似乎是傻傻的,不与人计较,为何?因为,为他人着想。有很多事情,我们明明心中很清晰,很明了。但是却不说破,为何呢?因为有仁爱之心,不想伤害到对方,希望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所以很多话就不会讲出口。别人看上去似乎是傻傻的,你怎么不与他计较呢,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所以当我们有一颗仁心,整个人就会变的很谦逊,说话、言语就会变得很谨慎,变得很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