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所以对于学习,我们要有意识地寻求反馈。
很多人一直在不断学习,也学习了很多很多,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人士,结果不好往往是因为没有考虑到要尽快产出什么换区反馈,通过反馈来激励自己。
朋友们可以对照一下,你自己是不是这样的学习者呢?
脑科学家们证实,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
如果我们能运用好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那我们就可以所向披靡。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那到底如何才能获得反馈呢?要拥有作品意识。
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我们也可以借鉴古典在《跃迁》一书中这样描述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
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就是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换取反馈。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前段时间写了一句话:边学习边分享,边分享边影响。
比如我们一起共读,我就一直在公众号里分享我们的共读;比如我一直在007写作,我就持续在公众号里分享跟我写作相关的内容;
再比如我去学习演讲,回来我就在公众号里分享我学了演讲的收获和改变。此外我还持续更新视频号,时不时直播,出门去见朋友我也一样会到处分享读书和写作。
那现在就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因为读过我的文章,看过我的视频号,见过我本人的谈吐而喜欢我,然后来跟我们一起读书,加入007一起写作,甚至也有朋友因为我而开始学演讲。
大家发现了吗?这些都是我的作品。
其实你要说我的作品有多好吗?我并不认为。我只是在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和时间做朋友,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仅此而已。
我们再回到书里,作者说痛苦也是一种反馈。为什么呢?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总之,所有的反馈都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最后,被动学习也要尽力去获取反馈,尤其是学生们。作者建议被动学习者们,对于背记理解类的学习,自我测试就是最好的反馈,然后要善加利用错题本。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