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通常我们都不会花太多的心思去特别留意对方的表达,自然的以为自己听懂了,对方肯定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在沟通顺畅时是行得通的;如果有分岐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没有觉察力的人会下意识的觉得对方错了,这人怎么听不懂我说的话,莫不是我们三观不合或是对方智商有问题;有觉察力的人可能在反思,是不是我哪里没有表达清晰?
其实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算你表达清晰了,对方也可能误解你说话的意思;这个共识是什么呢?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中天然的存在着巨大的误解因素,我们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加工对方的表达信息做出自己的解读(主要夹杂着自己的经验看法和价值判断等,更多只是个人的猜测和想象),解为了达成真正的理解,我们需要向对方做核实才能确认她要表达的意思。
今天幸福读书会的一个小练习让我对这个状况有一个很直观的看见。
静怡老师请两位伙伴配合做练习:伙伴A表达一句话,然后伙伴B模仿它的声音、语气、音调表情肢体状态等;结果我们发现伙伴B在模仿时会在表达的内容,语气状态感受上与对方有几个很明显的差别;然后请伙伴B表达一句话让伙伴A模仿,结果与刚才一样,伙伴A还是有几处信息与伙伴B表达的不一致。作为旁观者其实我们是有点意外和惊讶的,原来即使是面对面交流而且是在专注状态下我们的滤镜都有这么大区别;虽然是眼见为实,但其实我们能看见接收到的信息太有限了经常会是不全面的。
如果我们对信息接收不全面,那么在理解对方的意图时就必定会有偏差,老师让她们来表达自己对听到的话语的理解,也就是与对方核对想传达的意思,结果发现在这个信息层面真的有明显的理解偏差,这么直观的沟通练习太有启发性了:
我以为我表达很明了,可是想不到原来你会不自觉自动加工我表达的信息,造成误解;我以为我对自己的表达很清晰,但其实我也会忘记自己刚说过的话,混淆内容。
想起有句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过程中沟通是极容易被误解的事情,我们接受别人的信息时很有局限,而且在无意识的自动加工别人的信息而不自知,所以必要时一定要去核对一下对方表达的意思,才能确定我听到了你的完整意图。
而生活中的真相是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认知和与对方核对信息的动作,误解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个练习让我想起来多年前不能理解的一件小事。
我念大三时一位家乡的朋友来学校找我玩,记得当时正是爸爸工作单位在改制好多人下岗整体经济不景气,我和朋友聊到自己的打算时说我真想快点大学毕业去工作,想早点为家里出点力减轻负担;结果这位朋友一回去就跟别人说我其实根本不想读书了,这么严重的事情传到爸妈耳里了过来问我,我一头雾水,当时只觉得这人怎么乱说话传传播这种无中生有的事情。
现在才理解原来我当时的表达她就是那么解读的,于她而言她也没有乱说,只是这与我表达的本意差别巨大,这样的误解是很伤害关系的。
回想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的沟通,可能有很多次我无意中误解了别人,也有很多次别人误解了我的意思,回看起来就像盲人摸象自说自话还都坚定的以为自己是对的,场面是不是有点好笑有点幽默有点无奈。
难怪有智者曾说我们在生活中是“又聋又瞎”的,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根本都没有真正听到对方在说什么,鉴于人与人对信息理解的区别这么大,我们很有必要在心里形成一个基本共识:沟通中误解对方信息可能是必然的,若遇见重要的信息或者是有分歧不悦时不必轻易在自己的角度予以判断,最重要的是要与对方核对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支持到彼此,形成好的关系和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