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知道,为而不争。
译文:
可靠的话说的不一定漂亮,说的漂亮的话不一定可靠,高明的人不屑于巧辩口若悬河的人不见得高明合乎大道的人不见得学识广博学识广博的人不见得合乎大道圣人不为自己积蓄什么,他为别人做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多,自然大到对万物有益之而绝无残害,圣人的法则是有所为却不争强好胜。
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历来被看作是全书的总结,在这里,老子做出了对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评判。对于这三组辨析,实际上是对真假的辨析,是对人道德标准的评判。但仅仅从伦理学角度来解,理解老子,就未免显得狭隘老子之道,已经远远超过这一范畴,而与大千世界紧密联系,倒是宇宙间的原则和真理,远非人所能限定人的道德,常常与信念相关联,而人一旦固执于自己的信念,就不免自大脱离了谦卑之道,就无路可寻了。的京城不了儒家一类的主流文化,因为其胸襟宽广,极其谦卑,但也正因为此,老子的思想成为了世人遭遇磨难时必不可少的精神良药,他不自予光明,也不把他人贬为黑暗,因为黑与白本来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也正因此才孕育生命,那是要展现的,正是世界的和谐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