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陈琴老师讲座,心潮澎湃,受到很多启发。
读经典有用吗?
在没有听陈琴老师的讲座之前,我时常有这样的疑惑:读经典有用吗?孩子背了那么多经典,他又不懂意思,背了后过不了多久又忘了,是不是白背了?小升初又不考古文,为什么要学它?我想我这类人应该是不少的。1993年,陈琴老师在诺大的广州城,居然都找不到一本注意版的《论语》,无不说明有多少人忘记了经典书籍,然所幸之20多年后,有这么一群人在努力推广经典的学习,让我们的下一代开始重新学习经典。如果说之前的王财贵教授的演讲让我认识到读经的重要性,那么这一场陈琴老师的讲座啊,更让我坚定读经典信心,坚持读经典必要性。
3岁定终生,错过0-3岁,孩子就错过了吗?
对于那些没有开展早教,或者是早教做得不够好的家长,陈琴老师讲座应该给大家带来一个大的福音。因为经典素读能解决蒙养期的问题,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3岁前脾性没有养好的,6岁入学之前没有开展早教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作业拖拉磨蹭的......这些都没有关系,陈琴老师用自己、自己女儿为例来说明,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妨碍他们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陈老师本人没有上过小学,小时候外婆教她诵读先贤书,初一入学的时候,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数学,不会四则运算,初一数学考试只考了六分。由于陈老师非常丰厚的语文功底,后来就是通过七个月的自学,然后把数学学通了。她还举了她的女儿的例子,她的女儿是零基础入学,在青春期也有叛逆的一面,刚入学学习成绩不好,在班上成绩倒数第二名,尽管如此,陈老师对自己女儿还是非常有信心,因为她相信10万字的经典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能量。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蒙以养正,正念养蒙”。“天在山中,大蓄。君子多识前贤往行,以蓄其德”。大蓄之德从读好书开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好书,学到的是古之圣贤言行、思想,何患其无正确的导向?
对于两孩子争吵告状,做一个公平裁判吗?
“中人之上,可以语上焉;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焉”,“井蛙不可以言海,夏虫不可以语冰”。我家里有两幼儿,时常争吵等着告状,我总是扮演着救火队员,总陷于集中。但通过昨天的学习,我懂得了对于不懂语意“中人以下”,我们是不需要讲道理,也不要和他们较劲,不过笑笑焉,抚慰一下孩子,我有在听他说话,但是不处理他们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本身就不需要当一回事,让孩子放在大的环境中有一天他必会从“中人之下”成为“中人之上”,再与他“语上焉”。
做孩子的榜样
《黄帝内经》中把人生分为五个阶段,“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可爱的精灵,即使婴儿那么弱小也是能说话,表达自己的需求;孩子在幼童时期有极强爱模仿的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家长在言行举止上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他见贤思齐,并且超越父母,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而敦敏”是指长大后质朴聪颖,孩子成长路上,要学会吃亏,因为人越吃亏,就越有智慧。“成而登天”,小时候打好基础,成年之后,毕是登天之才。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每一个孩子蒙养期,让其大量读背经典,接受古之圣贤熏陶,可以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强文学底蕴,培养高尚的品德。这么好东西,我们怎能荒废?自胡适先生提倡白适文以来,不过短短100多年历让我们国人已听不懂,看不懂文言文,无不悲哉、叹哉?清末没落无不与他的“闭关自守”有关,西方文明、先进科学技术确实是我们应该的学习,然我们国人在追逐西方文明同时,不要忘掉我们老祖宗在2000多年前就写下了一部又一部经典巨著,这才是中华文明之瑰宝,从现在起, 我们和孩子一起读背经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