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的人文智慧》 P30――P60页 思考问答题
1.《孝经》和“六经”之间是什么关系?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所以六经是法,《孝经》是行。
2.什么叫“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句话什么意思?
表面说的时候叫“吾志在春秋”,代表一个时代回归到他本来的状态,万物和谐相处,行在《孝经》是说我有这样的理想,希望出现这样的盛世,那就从《孝经》开始,所以行在《孝经》,《孝经》是儒家的根本行法。他的行从这里进入的。
3.“六经”是什么?用来干什么?怎样证明“六经”是六部经世之作?
六经是6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它是用来治理社会的。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之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4.经典为什么会失传?
就是儒家的原本思想丢了,找不到了。
5.请您读一读第33页最后一段,说一说你感受到夫子是一颗什么样的心?显峰老师是一颗什么样的心?您此刻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感受到夫子的仁慈大爱,希望人人幸福,世界大同的心,显峰老师无我利他,为了文化的传承殚精竭虑,执着追求的心,有幸得遇明德,内心很激动很感动,愿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6.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些经典,夫子会怎么样?
父子会很难过。觉得子孙在糟蹋他的宝,觉得子孙在可怜的白白受苦。
7.夫子晚年亲自整理或编撰“六经”,他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呢?
因为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8.说一说,儒家做文化整体的一个思想脉络?
以《孝经》为总纲,统摄六经,最终追求修齐治平。这是儒家做文化整体的一个思想脉络。
9.除了儒家这几部根本经以外,儒家还有哪两部书非常重要?
《论语》和《孔子家语》
10.古代人对这些经典非常重视,为什么后来慢慢的遗失了?
主要原因是这些经被错解了。
11.说一说经典被错解的几种情况?
有乱经、侮经、贼经三种情况。
12.什么是“乱经”?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
13.什么是“侮经”
习训诂,传习颂,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
14.什么是“贼经”?
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为贼经。
15.社会为什么会抛弃这些经典,甚至要毁掉它呢?
是人的过错,经典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乱经精,侮经,贼经。当这些人大量出现以后,慢慢遭到了世人的唾弃,因为他们障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国家在抛弃这些人的时候,把他们所倡导的经典也抛弃了。
16.儒家人以什么为追求?怎样证明你是学中华文化的学生?
儒家人以修齐治平为追求,进入社会以后,你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两样三样也行,证明你的文化学对了。
17.一个人在学习儒家文化方面厉害不厉害,要看他的什么?
要看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这八纲目合成四个字,内圣外王。
18.老师的老师给我们一个提醒,是什么?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提醒我们学文化:知难行易事,功德在有师,知易行难事,过失在无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非常重要,他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有了老师的引领,我们可以知难而进,可以更好的传承文化。
19.为什么。学习文化的人,最后把文化给毁了呢?
因为不想得到老师的传承,不想在“内圣外王”上下功夫,只想蹭文化热,拿文化热去挣钱、去出名,不能让文化回到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导致文化失传,最后把文化给毁掉。
20.老师经常说的一个思维图是什么?拿这个图来分析文化,分别代表什么?
事、理、心。心代表圣贤心,礼代表圣贤道,事代表圣贤行。
21.“修齐治平”说的是什么部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说的是什么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修齐治平说的是事这部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中国文化的道德部分,他俩之间彼此是关联的,是因果关系。
22.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什么?怎么检验一个文化将来是否能走对?这种方法同样能够自我检验!
文化是能够经世的,不能够经世不是真正的文化的作用,这是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征。以经世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他的经世之功。检验文化是否能够走对,就是看圣贤心,圣贤道,圣贤行。
23.儒家的六门功课统称为什么?分别是什么?又分别偏重什么?
统称为六艺,分别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偏重德,射御偏重体,书数偏重智。
24.《孝经》和“六艺”有什么关系?
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所以《孝经》是六艺的总纲。
25.请您讲一讲,您对本书53页这幅图的理解?
《孝经》是六艺的总纲领,六艺又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服务,拥有了这种能力就能走向人生的幸福。
26.我们看到,学生在学校拼命的学语数外音体美,却没有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走向幸福,这是为什么?
因为道丢了,使命宗旨丢了,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所以没有走向幸福。
27.怎么教语数外、音体美,能让学生走向幸福,怎么教会不幸福?
理事心三者兼备,孩子就能走向幸福。如果不考虑到理事心,只为教课而教课,迷在这个事上,不明理,不能直指心,不能直达心性,不能直指道,就不会幸福。
28.《孝经》和九个社团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一起学《孝经》?
《孝经》和九个社团,他们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都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工。
29.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日本学者太宰纯《重刻古文孝经序》中的一段话:
夫子不曰乎: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以后世人主,不读书则已,苟读书者,必自《孝经》始,况下焉者乎。
学习感悟:
古人真是太智慧了,儒家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通过《孝经》和六艺在告诉我们该怎么教学生,怎样做才能教出经世大才,可惜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人们忘了学习文化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以为学习好就能人生幸福,导致现在分数至上,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甚至老师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风气下,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不堪重负,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家长们的负担大,老师们的压力大,为了分数,几乎很少关注过学生的心性,学生们每天起早贪黑,埋在书堆里做着刷不完的习题,老师们只知道为分数而教,孩子们也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导致现在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越来越多,连小学生中也有产生厌学情绪的。我今年教二年级,本以为二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历练,到二年级应该是驾轻就熟,能很快适应学习生活的了,但我错了,班里有一个学生,从开学至今的两周时间里,每天恐惧进教室,每到上课就一个人在教室外面哭,任老师怎么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几乎没怎么上过课。我想:一个刚刚踏入校门的孩子就开始厌学,他以后的求学之路还怎么快乐?
怎样让老师快乐的教,让孩子们快乐地学,让每一个生命都幸福喜乐,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就需要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