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爱学习当初为啥没有考上交大呢?”
弦外之音,目前在“学习”上认真用功的样子大有考上大学的时候。
这是大姐的儿子表达出的一个讥讽,有愤怒的情绪。
的确大姐,现在年届花甲之年,总是后悔自己上学的时候没有尽力去学习。
不但大姐要按时完成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任务;
做好一日三餐;
打扫房间卫生、整理房间;
洗衣服等家务劳动;
……
可是大姐还是在手机里面充电:
读论语、学习佛教文化知识等。
话说十五六年前年之前,大姐自己就从电视上跟着百家讲坛听大咖们讲《论语》、《易经》。
并且给家人或者她的同党讲的朗朗上口。
大姐不但学论语,而且践行在实践上。
也就是说,大姐的儿子的孩子刚刚出生后,可能在孩子是不到一岁,大姐就给家里买了论语播放机,也就是说,在家里经常能听到论语熏陶大人小孩儿的境界。
拿论语摸摸耳朵。这确实是一个智慧的家庭。
其次在孩子哇哇学语的时候让孩子开始跟着点读机或者大人读论语。
也就是说,孩子在一岁多就开始指着大本的带拼音的论语书能念上一两篇。
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小班的时候,大姐和儿子、儿媳妇一同商量,让孩子放弃了在公立学校上幼儿园的优越条件,去私立学校,也就是课程安排读论语的私立幼儿园上学。
大家都知道:
公立学校不但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完整,老师的硬件设施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收费是由国家照顾的,民政补发,费用也比较合理 。
当然,私立学校的老师的文凭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费用也是特别高。
唯独就是有读论语。
但是大姐他们的家庭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公立学校而去私立学校让小孩读幼儿园。
直到小孩幼儿园毕业,大姐他们才去公立学校读小学。
小孩从小就是在学论语的环境中长大的。
而且是两个小孩,他们相差的不到两岁,一岁多。
在公立学校上了一年的大姐家孩子,各门功课优秀之外,孩子的朗读、表演、手工在班级都是名列前茅的。
这就是家庭的熏陶效应。
正能量充满了整个家庭。
“情绪小丑,咱们要打败他!”当孩子绊倒的时候哇哇大哭,大姐的儿媳妇就是这样的,鼓励孩子勇敢的站起来。
面对各种情绪大姐的儿媳妇,把这个情绪从自身分离出来,并认识情绪的来源,再接纳情绪,最后与情绪共情。
老二孩子放学回到家里捂着发青的小腿,这是学校里书桌棱棱碰的,给奶奶撒娇的时候,大姐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
我爱你,对不起,谢谢你!
大姐用手抚摸着孩子受伤的小腿,嘴里这样说着。
孩子刷刷落下的眼泪慢慢地会停止,嘴角上慢慢地翘了起来,微笑泛在稚嫩的脸庞。
不学习的家庭与不学习的家庭是截然不一样。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可见的。